一、太宰府点将:恩科士子掌宣抚,精锐随行护中枢
崇德元年正月初九,金陵太宰府的议事厅内,六十名身着青色官袍的恩科士子肃立两侧,腰间悬着的铜印泛着冷光 —— 印面刻着 “宣抚司行事印”,是陈琅亲授的信物,凭此印可 “便宜调度军需,直达主将营帐”。
陈琅立于案前,案上摊着四份鎏金文书,分别标注 “成都”“凉州”“幽州”“青州”。他拿起第一份文书,递向站在最前的张洎:“张主事,你任成都宣抚使,带‘蜀地粮草调配权’文书,率十名军情司锐士赴成都。张永德的蜀军缺弩箭,你到任后即刻传讯江南,调两万支改良弩箭,十日之内务必送达。”
张洎双手接过文书,躬身应道:“臣定不辱命!若蜀军有其他军需缺口,臣会按太宰令,从秦州曹延禄处协调铁器补给,绝不让前线缺械。”
接着,陈琅将凉州宣抚司的文书交给徐铉:“徐副使,你携盐引五千张、茶引三千张赴凉州。曹延禄守河西,需盐茶安抚部族,也需盐铁换西域良马。你告诉曹延禄,江南的盐铁会每月发运,他只管安心练兵,后勤有宣抚司在。”
徐铉接过文书,目光坚定:“臣明白!盐茶是河西命脉,臣会与曹延禄定好交接章程,确保每一张盐引、茶引都用在实处,不让军需出半分差错。”
随后,负责幽州与青州的宣抚使也依次领命 —— 幽州宣抚使李惟清带 “军情密报符”,可直接对接杨业的边军斥候,确保燕云军情三日一报;青州宣抚使周渭持 “山东粮道调度令”,衔接郓州、济州的粮仓,为杨业南下预留粮草通道。
陈琅看着眼前这些年轻士子,语气郑重:“宣抚司不是虚职,是中枢连接边镇的纽带。你们持‘太宰行事令’,可直接面见主将,无需经地方层级;若遇阻碍,可调动当地或附近的武卫巡检司,甚至传讯江南调兵。记住,你们的任务,是让四路盟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北伐扫清后顾之忧。”
四名宣抚使齐声应和,声音震得厅内烛火摇曳。当日午后,四支宣抚队伍便分道出发 —— 成都宣抚司沿长江而上,凉州宣抚司走荆襄古道,幽州宣抚司经运河转陆路,青州宣抚司则直奔山东,马队的蹄声踏过金陵街头,带着中枢的指令,奔向四方边镇。
二、成都宣抚:弩箭十日抵蜀地,蜀军振臂盼北伐
正月十二的成都,寒雾还未散尽,张永德正站在蜀军大营的校场上,望着士兵们操练。校场上的弩兵们手持的,还是显德年间的旧弩,射程短、力道弱,连五十步外的靶心都难以穿透。“若北伐时还用这等兵器,如何与赵宋的神臂弩抗衡?” 张永德眉头紧锁,身后的副将也叹气:“已向秦州曹延禄求援三次,可他那边也缺铁器,实在调不出弩箭。”
就在这时,营外传来马蹄声,斥候来报:“将军,江南的宣抚使到了!张洎主事带着文书和军情司的人,说有太宰令要传!”
张永德连忙迎出大营,见张洎身着青色官袍,身后跟着十名挎刀的锐士,手中捧着一卷鎏金文书。“张主事远道而来,辛苦了!” 张永德上前见礼,张洎却不寒暄,直接展开文书:“将军,太宰已知蜀军缺弩箭,特令江南军器局调两万支改良弩箭,走长江漕运,十日之内必到成都。这是粮草调配权文书,蜀地各州的粮仓,凭此文书可直接提粮,无需经地方藩镇。”
张永德接过文书,手指抚过 “太宰府印” 的朱红印记,激动得声音发颤:“两万支改良弩箭?十日便到?显德年间,从汴京调弩箭到蜀地,至少要一个月,没想到江南的调度竟这么快!”
张洎笑着解释:“江南有朝市司统筹漕运,军器局在扬州、金陵都有工坊,弩箭造好后直接装船,顺长江而下,再经岷江转成都,一路畅通无阻。” 他又从袖中取出一张图纸,“这是改良弩箭的用法,射程比旧弩远三十步,穿透力能破三层铁甲,将军可先让士兵熟悉图纸,等弩箭到了,立刻就能操练。”
蜀军将士得知消息,校场上瞬间爆发出欢呼。有个老弩兵捧着图纸,激动得抹眼泪:“俺用旧弩用了五年,早就想换把好弩了!有了这改良弩箭,北伐时定能多杀几个赵贼!”
十日后果然如张洎所言,二十艘漕船载着两万支改良弩箭抵达成都码头。张永德亲自去验货,见弩箭的箭杆用桑木制成,箭镞泛着寒光,试射时竟穿透了六十步外的铁甲靶,当即下令:“全军换弩!三日之内,务必熟练使用新弩箭,待太宰号令,即刻东进!”
三、凉州宣抚:盐茶换马固河西,部族归附助大周
同一时刻,凉州的曹延禄正对着案上的部族文书发愁。河西的回鹘、吐蕃部族,每年都要靠盐茶换取粮食,可赵宋断绝了西域商路后,凉州的盐茶日渐短缺,部族首领已三次派人来 “催要”,甚至放话 “若再无盐茶,便不再助大周守边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