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庙昭告:衮服承统,万姓归心
显德十五年正月初一,上元节的晨光刚漫过金陵宫城朱墙,太庙前的长街上已挤满了百姓。老幼妇孺捧着香烛,商贾工匠停了营生,连秦淮河上的舟子都泊了船,挤在人群后踮脚张望 —— 今日是幼帝改元的日子,金陵人盼这一天,盼了整整三年。
十二面玄色龙旗在寒风中舒展,明黄五爪龙纹映着晨光,旗角铜铃轻响,与阶下禁军甲叶碰撞声交织。柴宗训身着十二章纹衮服,玄衣纁裳垂着玉珩,稚嫩的手紧握着玉圭,却走得稳当。当他踏上太庙青石阶时,人群中突然爆发出欢呼:“幼帝万岁!大周万岁!” 声浪滚过长街,震得檐角积雪簌簌落下。
太庙内,世宗柴荣神位前的太牢祭品冒着热气,青烟缠绕着 “周室中兴” 匾额。柴宗训跪地行礼时,殿外百姓的呼声竟穿透砖墙,传入殿内。他接过陈琅递来的改元诏,清亮的声音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激昂,却又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
“显德先帝征江南、复燕云,方使百姓免于战乱!赵匡胤乱臣贼子,陈桥逼宫,杀忠良、苛赋税、通契丹,致大周基业蒙尘!朕承先帝遗志,今改元崇德,誓讨赵贼,复我故土!愿天下百姓与朕同心,共扶周室!”
“共扶周室!崇德万年!” 殿外百姓的呼应声轰然炸开,比禁军的高呼更响亮。有个白发老叟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跪在雪地里,对着太庙方向叩首:“先帝在天有灵!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身后百姓纷纷效仿,长街上跪满了人,雪地里的叩拜声连成一片,竟盖过了礼官的唱喏。
陈琅望着殿外涌动的人潮,眼中泛起泪光。他知道,这不是帝王的威权,是百姓对大周正统的认同 —— 南渡仅一年,江南轻徭薄赋,限禄法革除藩镇苛政,官督商办让粮盐充足,百姓早把金陵当成了家,把柴宗训当成了真正的君主。
柴宗训走出太庙时,百姓自发让开一条路。有个穿粗布袄的少年,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粥挤到前:“陛下,俺娘熬的粥,您暖暖身子!” 柴宗训接过粥碗,温声谢过,人群中又是一阵欢呼。陈琅上前低声道:“陛下,商队已候在宫门外,改元诏与檄文,今日便要传遍天下。” 柴宗训点头,目光扫过跪拜的百姓,轻声道:“朕要让江北的百姓知道,大周没有忘他们。”
二、檄诏同传:商队涉险,百姓助势
宫门外,二十支商队整装待发,马背上的茶叶、丝绸捆得紧实,油纸包裹的改元诏与檄文藏在最里层。可没等商队出发,人群中突然走出十几个汉子,为首的是秦淮河畔的纤夫头老周,他粗声粗气道:“陈太宰!俺们跟商队走!赵宋关卡严,俺们熟水路,能帮着送檄文!”
老周身后的汉子们纷纷应声:“俺们也去!俺家在真定府有亲戚,能帮着贴檄文!”“俺会刻字,能把檄文抄在木板上,插在路边!” 陈琅望着这些黝黑的面庞,心中一热 —— 这些都是最普通的百姓,却愿为大周冒着杀头风险。他取出令牌,递给老周:“多谢诸位!若遇险境,保命为先!”
北路商队抵达河北真定府时,果如老周所言,赵宋关卡查得极严。守兵翻着商队的茶叶箱,眼看就要摸到油纸包,街角突然传来喧哗 —— 十几个百姓围着一个巡兵,喊着 “抢东西了!” 守兵们慌忙去弹压,老周趁机使个眼色,伙计们迅速将檄文塞给早候在旁的亲戚,眨眼间便散入街巷。
入夜后,真定府的城门、茶馆、甚至巡司衙门外的墙上,都贴满了改元诏与檄文。有个卖馄饨的老汉,挑着担子走街串巷,馄饨碗边竟摆着抄录的檄文,食客们一边吃馄饨,一边低声念着 “讨赵复周”,吃完便揣着檄文,往更远的村镇去。巡夜兵撕了一夜檄文,却越撕越多 —— 百姓们拿着面糊,巡兵刚撕完,转身就有人贴上,甚至有孩童拿着炭笔,在墙上画满 “崇德” 二字。
青州城内更热闹。商队的伙计刚拿出檄文,就有书院的书生围上来,借来笔墨连夜抄录。次日清晨,青州的私塾里,先生们不讲《论语》,反倒讲起世宗柴荣征燕云的旧事,最后指着窗外墙上的檄文:“这才是正统!你们要记住,自己是大周的子民!” 孩童们齐声应和,声音传遍街巷,连守城的赵宋士兵都红了眼眶,悄悄把甲胄上的 “建隆” 字号磨掉了些。
三、四方易帜:甲胄换号,民随师行
幽州城头,杨业高举 “崇德” 大旗时,城下突然涌来数百百姓。有个老农牵着毛驴,驴背上驮着几十袋粮食,对城上喊道:“杨将军!俺们是附近村镇的,知道您要南下讨贼,这点粮食您收下!俺们还能帮着运粮草!” 身后百姓纷纷响应,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扛着锄头,说要 “跟着将军杀赵贼,夺回汴京!”
杨业望着城下黑压压的人群,声音哽咽:“诸位乡亲,行军艰苦,不必如此!” 老农却摆手:“杨将军放心!俺们受够了赵宋的苛捐!去年盐价涨到百文一斤,俺家孙儿连咸汤都喝不上,如今有了崇德年号,俺们就是拼了命,也要帮大周复兴!” 城上士兵闻言,齐声高呼,长枪指向南方,甲胄上的 “崇德” 二字在晨光下格外醒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