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汶海的那次对峙,如同一道惊雷,划破了南洋看似平静的天空。岳飞深知与葡萄牙人的冲突已不可避免,而胜负手,就在于那条控扼东西方贸易咽喉的黄金水道——满剌加(马六甲)海峡。他必须抢在葡萄牙舰队主力抵达并在此地站稳脚跟之前,拿下满剌加城!
舰队日夜兼程,凭借海神帮提供的精确海图和娴熟领航,迅速北上,直扑马来半岛南端的满剌加苏丹国。
此时的满剌加,正陷入一场空前的危机与抉择之中。国王苏丹马末沙(根据历史时间线虚构)早已得知华夏帝国降服爪哇、兵锋直指海峡的消息,同时也收到了葡萄牙印度总督阿尔布克尔克(为戏剧性提前其活动时间)派来的使者带有威胁性质的“通商”要求——实际上是要求割让土地建立殖民据点。东西两强的压力同时袭来,让这个富裕但军力不强的小国惶惶不可终日。
朝堂上,亲华派与亲葡派(实为畏惧葡萄牙武力者)争论不休。亲华派认为,华夏同为东方大国,讲究宗藩礼法,归附后尚可保持一定自治;而葡萄牙人凶残贪婪,所求绝非通商那么简单。亲葡派则认为,华夏虽强,但远在天边,葡萄牙人舰队就在印度,威胁近在眼前,且其火炮犀利,不可力敌。
就在满剌加苏丹犹豫不决之际,岳飞的南海军团已如神兵天降,出现在满剌加城外海。庞大的舰队,尤其是那两艘如同海上城堡的“镇海级”巨舰,给满剌加军民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威慑。岳飞效仿在爪哇的策略,一方面派使者入城递交国书,以宗主国身份要求满剌加归附,承诺保护其安全与贸易利益;另一方面,舰队在港外举行了一场规模更大的武力展示,炮声震天,彻底震慑了满剌加君臣。
在华夏帝国强大的军事压力和相对“温和”的政治条件面前,苏丹马末沙最终做出了选择。他下令逮捕了亲葡的使者,宣布满剌加全境归顺华夏帝国,接受帝国保护。华夏的龙旗,很快在满剌加城头升起。岳飞迅速在城内设立了满剌加都护府,派驻军队和官员,接管防务,并开始紧急加固海岸炮台。
然而,就在满剌加易帜后不到十天,一场真正的风暴来临了。
阿尔布克尔克派出的葡萄牙远征舰队,由骁勇善战的指挥官西芒·德·安德拉德率领,共计五艘卡拉克大帆船(装备重炮)和八艘卡拉维尔快船,抵达了满剌加海峡外海。他们的任务,正是武力征服满剌加,建立东方殖民帝国的第一个重要支点。
当安德拉德从望远镜中看到满剌加城头飘扬的陌生龙旗,以及港外锚地里那支规模庞大、船型奇特的舰队时,他大吃一惊。他立刻意识到,有另一股强大的势力抢先一步!
“是那些东方人!在帝汶海遇到的那支舰队!”安德拉德认出了“伏波号”和“扬威号”,脸色变得极其难看。他试图派小船入港交涉,质问对方身份,并要求其退出满剌加,但使者被岸炮警告射击驱离。
安德拉德勃然大怒。在他看来,这些“异教徒”竟敢抢夺葡萄牙国王的财产,是不可饶恕的挑衅!尽管对方舰队规模更大,但他对自己的船坚炮利以及葡萄牙水兵丰富的战斗经验充满自信。他决定用武力夺回满剌加!
一场决定东西方海洋霸权走向的战役,就此拉开序幕。
清晨,海面上薄雾弥漫。葡萄牙舰队排成传统的战列线,凭借其船只优秀的逆风航行能力,试图抢占上风位,然后利用侧舷火炮对港内的华夏舰队进行打击。
岳飞在“伏波号”上,冷静地观察着敌人的动向。他早已从帝汶海的对峙中看出葡萄牙战舰灵活、火炮射程可能不弱的特点。他决定利用己方舰船数量多、吨位大、近战火力强的优势,以及预设战场的便利,来对付这支精锐的敌人。
“传令!各舰依计划,依托海岸炮台,呈半月形防御阵型!放敌舰进入海峡狭窄处再打!炮台优先攻击其领头大舰!”岳飞下达了命令。
华夏舰队并未出海迎战,而是巧妙地利用满剌加港口的天然地形和新建的炮台,布下了一个口袋阵。当葡萄牙舰队气势汹汹地冲入海峡,逼近港口时,他们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交叉火力的包围之中!
“开火!”岳飞一声令下。
首先怒吼的是岸防炮台!新建的炮台装备了从“镇海号”上拆下的部分重炮,射程和威力惊人。巨大的炮弹呼啸着砸向葡萄牙舰队,顿时在海面上激起冲天水柱。一艘冲在最前面的卡拉维尔快船被直接命中,桅杆折断,船体倾斜!
紧接着,港内严阵以待的华夏舰队百炮齐鸣!“伏波号”、“扬威号”的重炮,以及其他护卫舰、炮艇的速射炮,织成了一道密集的火力网,覆盖了狭窄的航道。
安德拉德没料到对方的岸防火力如此凶猛,更没料到华夏舰队竟然沉得住气,躲在港内依托工事进行防御。葡萄牙舰队一下子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他们的炮弹虽然也击中了华夏的一些船只和岸上工事,造成了一些损伤,但在对方坚固的舰体(尤其是“镇海级”的厚重船壳)和炮台面前,效果大打折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