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朝的钟声还在皇城上空回荡,晁盖已移驾至紧邻大庆殿的御书房。此处的气氛与朝堂的庄严肃穆截然不同,更显凝重与务实。檀香清幽,书卷气息混合着墨香,但空气中弥漫的,却是一股即将扬帆远航的锐意。
书房内并非只有皇帝近侍。被特意留下的,皆是“海洋之心”计划的核心人物:宰相狄仁杰、心学宗师兼吏部侍郎王阳明、兵部尚书岳飞、靖海将军戚继光、皇家科学院院正鲁妙子,以及内务府总管米苍穹垂手侍立在门侧,气息若有若无。
晁盖已褪去沉重的朝服,换上一身玄色常服,更显干练。他坐在宽大的紫檀木书案后,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光滑的桌面,目光扫过眼前这几位决定帝国未来方向的股肱之臣。
“朝堂之上的争论,诸位都看到了。”晁盖开门见山,声音平静,“旧法虽迂腐,但其背后代表的人心惯性,不可不察。‘海洋之心’计划,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今日唤诸位前来,便是要议定个详细章程,务求稳妥、高效。”
“陛下圣明。”狄仁杰率先开口,他永远是那般沉稳,“周老大人等所言,亦非全无道理。远洋探索,耗资巨大,风险莫测。故臣以为,当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如同下棋,需步步为营。”
“鹏举(岳飞字),你执掌兵部,于大战略素有见解,先说说看。”晁盖看向岳飞。
岳飞身形挺拔如松,闻言拱手,目光锐利如鹰隼:“陛下,臣以为,‘海洋之心’首重安全。无强大水师,一切皆是空谈。戚将军扫清近海,只是第一步。未来舰队需能应对两种威胁:一是西方番商口中提及的、可能存在的海外强权舰队;二是远洋之上的莫测天威与海怪传闻。”
他走到墙上悬挂的一幅巨大的《四海华夷图》(根据现有知识绘制,误差极大)前,指向东南沿海:“臣建议,将水师分为近海防御舰队与远洋主力舰队。近海舰队以快船、炮艇为主,负责巡防、护航、清剿残余匪患。远洋舰队,则需巨舰大炮,适航性、火力、续航缺一不可。”
“岳帅所言极是。”戚继光接口道,他脸上带着常年与海浪搏斗留下的风霜之色,“末将在东南,与倭寇、海盗周旋多年,深知海战之要,在于船坚炮利,更在于将士操舟之术与搏浪之勇。远洋航行,非内河、近海可比,需招募熟悉大洋水性的舟师,严加操练。此外,登陆作战亦需专门兵马,末将愿在戚家军基础上,编练一支‘海军陆战营’,专司跨海攻坚、抢占滩头。”
晁盖点头:“准。鹏举,戚将军,水师建设便由你二人统筹。舰船设计、建造,由科学院负责;兵员招募、训练,由兵部与戚将军定夺。朕只要结果:三年内,朕要看到一支可纵横四海的无敌舰队!”
“臣(末将)遵旨!”岳飞、戚继光齐声应诺。
晁盖目光转向鲁妙子:“鲁院正,说说科学院这边。打造远洋巨舰,技术上是何难关?”
鲁妙子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早已对晁盖提供的那些超越时代的船舶图纸(如飞剪船船型、水密隔舱结构、甚至初步的蒸汽机概念)痴迷不已。
“陛下,依臣与朱停等人近日钻研,打造远洋巨舰,首要在于三样:龙骨、风帆、导航。”
他走到书案前,拿起纸笔,迅速勾勒起来:“其一,龙骨。需巨木为材,且需特殊处理工艺,确保其坚韧,能承受大洋风浪冲击。臣已命人前往西南深山、东北林海,寻找合用之巨木。同时,臣正在试验以精铁与坚韧木材复合结构,或可解决巨木难得之困。”
“其二,风帆与船型。现有帆船多以硬帆为主,利于迎风,但速度受限。陛下所赐‘飞剪船’图纸,其软帆设计与狭长船身,极利于顺风高速航行。然,操帆需更多水手,且对风帆材质、索具强度要求极高。臣已组织工匠,尝试以新法纺织、浸染,制作更轻更韧的帆布。”
“其三,亦是至关重要的一点,”鲁妙子神色凝重,“导航!茫茫大海,四望皆水,无山川河岳可辨方向。现有牵星板、指南针(水罗盘),精度有限,易受干扰。一旦迷失,便是船毁人亡。陛下曾提及的‘六分仪’原理,臣等正在全力攻关,但其中涉及光学、角度测量,极为精妙,非一日之功。目前,仍需倚赖熟练舟师的经验,以及……或许需要一些非常手段。”
“非常手段?”王阳明敏锐地捕捉到这个词。
鲁妙子看向晁盖,略带迟疑:“陛下,臣听闻,江湖异人、乃至某些召唤而来的人物中,或有精通星象占卜、或有异能可感应方位者……若能有此类奇人异士随船,或可极大弥补导航仪器之不足。”
晁盖眼中精光一闪。这确实是个思路。他的召唤列表中,确实有涉及这方面能力的人物。比如,或许可以召唤精通天文导航的郑和(虽为历史人物,但在此世界观下可视为特殊人才),或者某些奇幻侧拥有方向感天赋的角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