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万籁俱寂。军区家属院里,绝大多数窗户都已陷入黑暗,唯有陆景渊宿舍的书房,还固执地亮着一盏暖黄色的台灯,像茫茫海面上最后的灯塔,在沉寂中孤独地坚守。
陆景渊端坐在书桌前,背脊挺直如松,那是经年累月的军旅生涯刻入骨髓的姿态。然而,微微前倾的肩膀,偶尔抬起用力按压太阳穴的手指,以及手边那杯早已凉透、色泽变得深沉的茶水,都无声地诉说着他的疲惫。墙上的挂钟时针已悄然滑过凌晨一点,他面前摊开的几份军务文件和一份新装备的初步论证报告,字迹在灯光下似乎也开始变得模糊。
卧室的门,被悄无声息地推开一条缝隙。
苏星澜站在门后的阴影里,像一只敏锐的夜行动物。她刚从一次短暂的休眠中苏醒,意识尚处于重启后的校准阶段。然而,一种超越五感、源于能量层面感知的微弱“警报”,驱使她离开了舒适的被窝。
她清澈的眼眸在昏暗中精准地锁定书房里的那个身影。在她的感知领域里,陆景渊周身那通常稳定而强大的生物能量场,此刻却像电压不稳的设备,波动中带着明显的滞涩与低频。这与她认知中的“能量匮乏、急需补充”状态高度吻合。
一种陌生的、类似于系统遇到高优先级任务指令般的驱动感,在她核心逻辑中响起。在她原本的世界里,解决方案明确而高效:补充标准营养液或进入修复舱。但此刻,看着这个在低维科技时代,用最原始的方式为她提供庇护的男人,她那主要由战斗程序和理性分析构成的大脑,第一次生出了一条模糊的新指令:主动干预,进行能量支援。
“能量补充……”她无声地启动内部知识库检索,筛选适配方案。高级浓缩营养液是首选,但需经过严格稀释与调和,以适配此时代人类的脆弱躯体。
她转身,动作轻盈如猫,没有发出丝毫声响,滑入了与书房相对的厨房。
厨房,对于苏星澜而言,是一个界面极其不友好、且缺乏操作手册的陌生领域。她凭借之前零星的观察记忆和强大的图像捕捉能力,识别着各种器具。铝制烧水壶、煤气灶、水龙头……她拿起水壶,走到水池边,拧开水龙头,水流哗哗作响。她接水的动作略显僵硬,带着一种执行标准化流程的刻板,但步骤无误。
将盛满水的壶放在煤气灶上,她遇到了第一个实操难题——点火。她记得需要旋转那个旋钮。第一次尝试,力度过轻,只听到燃气溢出的嘶嘶声,幽蓝的火苗并未出现。她微微偏头,眼中闪过一丝属于工程师的分析光芒,精神力下意识地微微探出,瞬间“理解”了这简单的机械结构与气路原理。“能量输出通道已开启,缺乏初始燃点……”第二次,她校准了手腕的旋转角度与力度,果断一拧。
“噗——!”
这一次,蓝色的火苗猛地窜起,带着一股热浪,差点燎到她额前的几缕碎发。她下意识地后仰,身体的本能让她进入了微秒级的警戒状态,随即又迅速解除。很好,第一阶段任务完成。
趁着烧水的间隙,她摊开掌心,心念沉入与“星核”空间的链接。一支小巧玲珑、流转着微弱银色光泽的密封金属管悄然出现。这是她库存中能量最为温和、生物适配性最广的浓缩营养液之一,通常用于重伤员的紧急生命维持。她用指甲,小心翼翼地从一个密封端口刮下大约只有十分之一芝麻粒大小的淡蓝色晶体粉末。这是她经过快速心算,得出的、对当前陆景渊身体状况而言相对安全的极限剂量。
水壶很快发出了尖锐的鸣叫,宣告沸腾。苏星澜伸手去提,滚烫的金属壶柄瞬间将热量传递到她的指尖。她条件反射地缩回手,低头看了看微微发红的指尖,战斗本能迅速评估——“表皮轻微灼热感,威胁级别:可忽略”。她面无表情地扯过一旁挂着的棉质抹布,垫在壶柄上,再次稳稳握住,将沸水注入旁边一个干净的白色搪瓷缸中。
整个动作,带着一种不属于厨房的、近乎实验室操作的精准与疏离。
接下来是关键步骤——调和。她将那一丁点晶体粉末投入热水中心。粉末遇水即溶,一股清冽的、仿佛混合了初雪寒意与某种稀有金属质感的异香,立刻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与厨房里原有的烟火气格格不入。同时,水面似乎掠过一道肉眼难辨的幽蓝色光晕,一闪即逝。苏星澜专注地观察着溶解过程和能量扩散波形,进行着最后的参数确认。
然后,是搅拌,以确保有效成分均匀分布。视线扫过,她选中了旁边插在筷子笼里的竹筷。她拿起一根,探入搪瓷缸中。然而,她完全错误估算了自已刚刚恢复少许、却依旧远超常人的肌体力量与控制精度,也高估了这普通竹筷的结构强度。
“咔嚓!”
一声清脆的断裂声响起。竹筷在她看似随意地搅动下,从中应声而断。半截筷子掉进缸里,溅起的热水泼洒出来,落在她握着另一半筷子的手背上,带来一片更明显的红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