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以拙破巧
PAUC的阴影如同一片低垂的乌云,笼罩在“何记”上空。资本市场的异动、专业做空机构的窥伺,让何雨柱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常规的商业防御手段,在PAUC这样的金融巨鳄面前,显得杯水车薪。焦虑在核心团队中无声蔓延,连一向沉稳的欧阳文山,眉宇间也添了几分忧色。
然而,压力之下的何雨柱,反而展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冷静和定力。他没有急于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也没有慌乱地寻求更多资本庇护,而是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将原定于下月举行的“何记厨师学堂”季度开放日,提前到本周举行,并且扩大规模,主题定为 “寻味何记:从食材到匠心” ,面向所有预约食客、合作供应商、媒体朋友以及餐饮同行开放。
“柱子,这个时候搞开放日?是不是太……被动了?”欧阳文山不解地问,“PAUC那边虎视眈眈,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应对资本市场的风波才对啊!”
何晓也担忧地说:“爸,现在外面风声紧,我们是不是应该低调一点?”
何雨柱看着面露困惑的众人,目光沉稳,语气坚定:“PAUC想用资本和舆论的规则打败我们,我们就偏不按他们的规则玩。他们看不懂我们的灶台,听不懂我们的锅铲声,那我们就请他们,请所有人,亲眼看,亲口尝。‘何记’的根,不在报表上,不在股价里,就在这后厨的方寸之地,在每一道菜的滋味里。我们要打的,是一场‘味道’的保卫战。”
他的思路清晰而独特:与其在对方擅长的金融战场上被动挨打,不如将战场拉回到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厨房。用最直观、最质朴的方式,展示“何记”不可复制的核心价值,赢得人心,构筑一道PAUC用资本难以撼动的口碑护城河。
说干就干。整个“何记”团队被迅速动员起来。何雨柱亲自策划开放日的每一个细节:
? 食材溯源展示区:将每日送达的新鲜食材,尤其是来自特定产区的优质货品(如台山蚝、清远鸡、云南野菌等),连同产地证明、检测报告一并陈列,由专人讲解选材标准。
? 技艺演示核心区:开放核心后厨,由墩子师傅等老师傅现场演示招牌菜的关键工序,如吊汤、炒酱、刀工等,何雨柱亲自讲解火候拿捏和风味平衡的诀窍。
? 品鉴互动区:准备多款不同阶段的半成品和成品,让参与者直观感受从原料到成品的风味变化,并可品尝刚出锅的菜品。
? 文化讲述角:设置展板和老照片,讲述“何记”从湾仔小店到今日规模的创业故事,强调其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融合创新的理念。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张的宣传,整个开放日的基调就是“真实”与“透明”。
开放日当天,尽管外界风声鹤唳,但“何记”香港旗舰店和上海分店同步举行的活动,却出人意料地迎来了爆满的人流。不仅有忠实食客,还有许多闻讯而来的美食爱好者、行业新人,甚至有几家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媒体也派记者到场。
何雨柱没有西装革履,而是穿着一身洁净的厨师服,站在嘈杂却有序的后厨入口,亲自迎接每一位参与者。他的开场白简单而有力:“感谢大家今天过来。外面有些关于‘何记’的风言风语,我们不多解释。菜在锅里,味在口中。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今天,大家就是裁判。”
活动过程中,何雨柱和老师傅们毫无保留地展示着日常工作的点滴。看着墩子师傅如何将一块普通豆腐切出细如发丝的菊花豆腐,看着何雨柱如何凭经验和手感调控着一锅高汤的火候,听着他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解着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烹饪原理,参与者们无不为之动容。那种对食材的敬畏、对技艺的执着、对味道的虔诚,透过每一个细节传递出来,远比任何广告词都更具说服力。
“原来一道简单的清炒菜心,从选菜到出锅,有这么多讲究!”一位年轻的美食博主一边录制一边感叹。
“这才是真正的手艺活啊!比那些花里胡哨的噱头实在多了!”一位老食客频频点头。
几位到场的餐饮同行,在品尝了现场制作的菜品后,也私下交流,对“何记”的功底表示由衷佩服。
活动的效果立竿见影。次日,多家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出现了大量关于“何记开放日”的正面报道和体验分享。文章的重点不再是虚无缥缈的资本传闻,而是聚焦于“何记”对食材品质的严苛要求、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传承以及充满人情味的品牌故事。“匠心”、“透明”、“味道说话”成为了关键词。这些真实、温暖的报道,迅速冲淡了之前由PAUC暗中散布的疑虑,在公众层面构筑起一道坚实的信任屏障。
更让何雨柱意想不到的是,开放日的成功,甚至影响到了资本市场。几位长期关注消费板块、注重企业基本面的机构投资者,在了解到“何记”开放日的盛况和积极反响后,重新评估了其品牌价值和客户粘性,认为其基本面扎实,抗风险能力强,反而在PAUC制造的抛压中,进行了逆势买入,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股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