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味传承会”品鉴会上的成功“正名”,如同一场及时雨,暂时浇熄了针对“何记”味道的质疑之火。周老爷子那句“根子在粤菜上”的评价,被媒体广泛引用,有效地扭转了舆论风向。酒楼生意恢复如常,甚至因为这场风波带来的关注度,吸引了不少好奇的新客前来尝鲜,营业额不降反升。
何雨柱却不敢有丝毫松懈。欧阳文山带来的关于秦淮茹与“中华老字号文化促进中心”接触的消息,像一片不祥的阴云,始终悬在他心头。他深知,秦淮茹这次将矛头指向“老字号”的认定,是比之前的味道之争更狠毒、也更难对付的一招。这不再是口舌之争,而是关乎“何记”未来发展的“名分”和“资格”问题,一旦被贴上“非老字号”、“无历史底蕴”的标签,在政策扶持、品牌溢价、甚至部分高端消费群体心中的地位,都将受到严重影响。
“柱子,这个‘促进中心’来头不小,据说有部委背景,正在全国范围内调研,要为‘老字号’的认定和保护制定更严格的标准。”欧阳文山忧心忡忡地分析,“如果秦淮茹在里面煽风点火,把‘何记’这种只有二十多年历史、风格又偏现代的品牌排除在外,或者设置很高的门槛,对我们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何雨柱面色凝重地点点头。他明白,这不是靠一道菜、一次品鉴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涉及政策层面、行业标准、甚至是对“传统”与“创新”如何界定的宏大命题。对手站在了“保护传统文化”的道德高地上,占据了极大的舆论优势。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何雨柱沉吟片刻,眼中闪过决断的光芒,“既然对方要打‘名分’这张牌,那我们就得主动去争这个‘名分’!不仅要争,还要争得漂亮,争得让人心服口服!”
他立刻行动起来,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
1. 系统梳理,构建话语体系:他亲自牵头,组织酒楼的核心团队和“厨师学堂”的讲师,系统梳理“何记”的发展历程、技艺传承谱系、创新理念以及对社会(如解决就业、传承技艺、促进饮食文化交流)的贡献。他特别强调,要突出“何记”的“新”是建立在深刻理解并尊重传统基础上的“新”,是“活态传承”,而非“无源之水”。他让欧阳文山聘请专业的文化顾问,将这些内容整理成一份详实、有说服力的《“何记”品牌文化白皮书》。
2. 主动沟通,争取官方认可:何雨柱不再被动等待,他通过欧阳文山和丰裕资本郑总的人脉,主动与香港本地的商贸发展局、旅游发展局以及相关的餐饮行业协会取得联系,汇报“何记”的发展情况,表达希望获得本地“优秀餐饮品牌”或“饮食文化传承单位”等官方认可的意愿,争取将“何记”纳入香港本土餐饮文化的代表序列,先夯实本地根基。
3. 借力打力,引入权威背书:他加大与新加坡AMCC的合作力度,将“何记”作为“中式餐饮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成功案例,纳入AMCC的亚洲餐饮文化研究课题,并邀请AMCC的专家团队来港考察,争取获得国际权威机构的学术认可和研究报告,从另一个维度提升“何记”的品牌高度和文化价值。
4. 舆论造势,讲述品牌故事:他改变之前低调的风格,同意接受几家有公信力的主流媒体专访,不再仅仅谈论菜品,而是深入阐述“何记”创立背后的时代背景、创业艰辛、融合南北风味的初衷以及对“工匠精神”的坚守。他特别讲述了如何将北方面食技艺与粤菜精华结合,创出“柱侯猪手捞面”等招牌菜的过程,强调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融合创新”而非“背离”。这些真实、接地气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广泛共鸣,有效塑造了“何记”作为“新时代老字号”的积极形象。
就在何雨柱为“名分”积极奔走之际,内地那边传来了更具体的消息。在“中华老字号文化促进中心”召开的一次专家研讨会上,有与会专家(据查与秦淮茹有间接关联)果然提出了“老字号认定应注重历史传承的连续性和纯粹性,对历史过短、创新过度、资本介入过深的品牌应审慎对待”的观点,虽未点名,但矛头所指,昭然若揭。
消息传来,“何记”内部难免有些人心浮动。何晓更是急得团团转:“爸!他们这是要搞一刀切啊!我们这种踏实做事的,反而要吃亏!”
何雨柱却异常冷静:“慌什么?他们越是这样,越说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真正的老字号,不是看年头有多久,而是看手艺有没有传下去,牌子有没有被大家认可!只要我们做得正,站得直,就不怕别人说三道四!”
他决定采取更主动的行动。在丰裕资本郑总的斡旋下,何雨柱获得了一个宝贵的机会——受邀参加一个由内地某知名商学院举办的“中华品牌传承与创新高峰论坛”,论坛的主题恰好是“新时代老字号的守正与创新”。届时,“中华老字号文化促进中心”的负责人也将出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