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味业”的强势登场,如同一股强劲的北风,吹皱了“何记”原本平静的水面。北京“中华味府”的开业盛况和随之而来的高端客源分流,让“何记”上下真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何晓从北京传回的消息,更添了几分凝重。然而,压力之下的何雨柱,反而愈发沉静。他没有召开紧急会议,也没有下达激进的指令,而是将自己关在书房里,对着“中华味业”厚厚的资料和“何记”自身的运营数据,沉思了整整一天一夜。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核心团队,宣布了一套看似保守、实则深谋远虑的应对策略——“避其锋芒,固本培元,伺机而动”。
“柱子,现在人家都打上门了,我们还‘固本培元’?是不是太被动了?”欧阳文山有些着急。
“被动?”何雨柱摇摇头,目光深邃,“文山,你看‘中华味业’的打法,高举高打,铺天盖地。他们靠的是政策、资源和声势。我们如果现在就跟他们硬碰硬,拼排场,拼资源,正中他们下怀,会消耗掉我们宝贵的现金流和精力,还可能被拖入我们不擅长的战场。”
他走到白板前,画了两个圈。
“一个圈,是‘中华味业’的目标市场:顶级商务宴请、高端政务接待、奢侈品级消费体验。这是他们的‘势能’高地。”
“另一个圈,是我们‘何记’的基本盘:追求品质生活的中产家庭、懂得欣赏手艺的美食爱好者、注重体验的年轻白领、以及对我们有感情的老顾客。这是我们的‘动能’根基。”
他用笔在两个圈之间画了一条线。
“他们想从上往下打,用势能压垮我们。我们呢?不上去硬顶,而是要把自己的根基打得更牢,把我们的圈做得更厚实,更有黏性。只要我们的基本盘稳如泰山,他们的势能再大,也落不到实处!”
具体策略随即展开:
第一,服务下沉,体验升级。 何雨柱要求各家门店,将服务重心从单纯追求客单价,转向提升客户忠诚度和复购率。推出“家庭厨房顾问”服务,由资深厨师为会员提供家常菜烹饪指导和食材搭配建议;设立“私宴定制”快速通道,简化高端宴请流程,提升响应速度;加强会员体系互动,定期举办厨艺沙龙、食材品鉴等线下活动,增强客户归属感。用娄晓娥的话说:“我们要让客人觉得,‘何记’不只是一家餐厅,更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菜品创新,回归本源。 针对“中华味业”标榜的“宫廷御膳”、“国宴标准”,何雨柱指示墩子师傅带领研发团队,反其道而行之,深度挖掘各地“家常菜”的精髓,推出“寻味民间”系列菜品。选用优质但非顶级的食材,通过精湛的火候和独特的调味,做出“妈妈的味道”、“街坊的烟火气”。同时,加速“何记味典”零售产品的迭代,推出几款操作简便、味道地道的“快手菜”调料包,进军家庭厨房市场,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第三,成本控制,效率优化。 面对食材成本上涨的压力,何雨柱没有简单提价,而是要求供应链和财务部门,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集中采购、优化物流、减少损耗、引入智能仓储系统等方式,内部挖潜,消化成本压力。同时,对菜单进行动态调整,增加一些毛利较高、制作快捷的创新菜式,平衡整体利润。
第四,舆论引导,价值重塑。 欧阳文山调整宣传策略,不再与“中华味业”比拼“高大上”,而是聚焦于“何记”的“真”与“情”。组织媒体深度报道“何记”老师傅的匠心故事、食材溯源的真实历程、与社区互动的温暖瞬间。邀请美食KOL和普通食客,分享他们在“何记”的用餐体验和情感记忆,将品牌形象从“高端餐饮”向“值得信赖的生活伙伴”转变。
这套组合拳打出,初时效果并不显眼。相比“中华味业”的轰轰烈烈,“何记”显得低调而务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效果开始逐渐显现。
“中华味府”虽然开业火爆,但其高昂的定价和过于正式的氛围,使其客群相对固定,复购率并不理想。而“何记”通过深耕基本盘,客户黏性不断增强,尤其是在家庭消费和中档商务宴请市场,地位更加稳固。北京分店的经理反馈,虽然顶级宴请有所减少,但周末的家庭聚餐和中小型公司团建预订却显着增加,整体营业额在经过初期的波动后,已稳步回升至原有水平,甚至略有增长。
更让何雨柱欣慰的是,“何记味典”的几款新品调料包,通过电商和高端超市渠道,意外地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尤其受到年轻白领和双职工家庭的欢迎,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这证明,何雨柱避开正面锋芒、开拓细分市场的策略是正确的。
然而,就在“何记”逐渐稳住阵脚之际,“中华味业”的第二波攻势,以更隐蔽的方式袭来。
欧阳文山监测到,几家有官方背景的行业协会和媒体,开始连续刊发文章,讨论“餐饮行业标准化与个性化平衡”、“老字号品牌在资本化过程中的文化坚守”等议题。文章虽未点名,但字里行间,隐隐将注重标准化扩张和资本运作的模式(暗指“何记”),与强调手工技艺和文化独特性(暗指“中华味业”)的模式对立起来,试图在行业话语权上占据制高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