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风暴洗礼后,“拾光号”仿佛一位刚刚战胜了强大对手的勇士,带着些许疲惫,却更多了几分沉稳与自信,重新航行在恢复了平静的洋面上。天空像是被彻底清洗过一般,呈现出一种明净而高远的湛蓝。海水也不再是风暴中那种令人心悸的墨绿,而是变回了清澈的、层次丰富的蓝绿色,在阳光下闪烁着细碎的鳞光。空气里弥漫着雨后的清新和海水的微咸,深吸一口,沁人心脾。
船上的生活迅速回到了原有的轨道,但又似乎有了一些微妙的不同。经过共渡难关,船员与考察队员之间,原本或许还存在的那层客气与隔阂,仿佛被那场风暴冲刷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熟稔和信任的氛围。彼此见面时的点头微笑更加真诚,互相帮忙时也更加自然。大家谈论起那场风暴,不再是恐惧和后怕,而是带着一种“我们共同经历过”的自豪感。
考察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队员们利用这段风平浪静的宝贵时间,一方面整理着从槟城带出的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编目和初步研究;另一方面,也开始进行一些基础的海上观测和实验。那位被林小满称为埃里克的挪威海洋学家埃里克·约翰森,带着他的助手,每日定时测量不同深度的海水温度和盐度,采集水样分析浮游生物。来自英国的地理学家怀特先生,则忙着调试他的测量仪器,记录着航线的精确坐标和洋流数据。就连年纪最小的舟舟,似乎也比之前更适应船上的摇晃,在母亲林星晚的悉心照料下,吃饱睡足,咿咿呀呀的时间多了起来,黑亮的眼睛对周遭的一切都充满了探索的**。
黄砚舟和林星晚也渐渐从风暴夜的紧张中舒缓过来。黄砚舟继续与霍船长紧密合作,确保航行安全,同时主持考察队的日常会议,协调各项工作的进展。林星晚则在照顾好舟舟之余,也会参与到一些资料的整理工作中,特别是那些涉及南洋本土文化与星图传说关联的部分,她的见解往往能给专业学者带来启发。傍晚时分,只要天气允许,他们常常会抱着舟舟,或者与林小满一起,在甲板上散步,看着落日将天边和海面染成瑰丽的红色与金色,享受着海上家庭生活的宁静与温馨。那场风暴,仿佛成了凝聚他们这个小家庭,乃至整个“拾光号”大家庭的催化剂。
这天下午,阳光煦暖,海风轻柔。林小满像往常一样,背着她的相机,在甲板上寻找着拍摄的灵感。她尤其喜欢捕捉那些变幻无穷的自然景象:一朵形状奇特的云,一群追逐浪花的海豚,一道突然出现在海天之间的彩虹,或是夕阳下波光粼粼的、如同洒满了金粉的海面。她总觉得,这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蕴含着某种原始的、强大的力量和美,常常能给她正在进行的“星灵计划”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关于图案,关于色彩,关于生命与环境的联系。
她正将镜头对准一群在船尾浪花中嬉戏的飞鱼,它们银色的身体在阳光下划出优美的弧线。突然,眼角的余光瞥见不远处的海面上,有一个小小的、深色的物体,随着波浪一起一伏。起初,她以为那不过是被海浪卷来的浮木或者海藻团,在远洋航行中,这类东西并不罕见。但出于摄影师的敏感,她还是调整了焦距,仔细看去。
随着“拾光号”缓缓地、不可避免地靠近那个漂浮物,林小满看清了——那似乎不是一个自然的物体。它有着规则的形状,像是一个瓶子,颜色是深褐色的,瓶口处似乎还被什么东西紧紧密封着,外面依稀能看到缠绕的痕迹。它的表面布满了斑驳的附着物,显然是经历了长久的海水浸泡和日照风吹。
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火石般闪过林小满的脑海:漂流瓶!她在小说和传奇故事里读到过无数次关于漂流瓶的描写,那些被投入大海、承载着秘密、希望或者求救信息的瓶子,穿越重洋,被有缘人拾起,从而引出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她从未想过,自己竟然会在茫茫大海上亲眼见到一个!
心脏因为兴奋而加速跳动,她立刻收起相机,朝着正在附近甲板上整理修补风暴中略有损伤的渔网的两名船员喊道:“阿财哥!阿明哥!快看那边!海里好像有个瓶子!”
正在忙碌的船员阿财和阿明闻声抬起头,顺着林小满手指的方向望去。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那个深色的瓶子的确显得有些突兀。
“咦?还真是个瓶子嘞!”皮肤黝黑、性格爽朗的阿财眯着眼看了看,“看样子泡在水里有些年头了,不像是最近丢下去的。”
“捞上来看看?”年纪稍轻的阿明也来了兴趣,在漫长的航途中,任何一点新鲜事物都能引起大家的好奇。
林小满用力点头,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阿财跑去向正在船桥值班的大副请示,很快得到了许可,并嘱咐要注意安全。
在众人的注视下,一艘小巧的工作艇被放下海。经验丰富的老水手阿财亲自驾艇,灵巧地靠近那个随波逐流的瓶子,用带网的长杆轻轻一捞,便将这个神秘的海上来客带回了“拾光号”的甲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