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纪一
公元265年
春季三月,吴主孙皓派遣光禄大夫纪陟、五官中郎将洪璆与徐绍、孙彧一同前往魏国回访。徐绍走到濡须时,有人举报他称赞中原的美好,引得吴主大怒,追回徐绍并将其处死。这杀人的理由就有点过分了。
夏季四月,吴国改年号为甘露。
五月,魏帝曹奂给予文王司马昭特殊礼遇,将其王妃升为王后,世子升为太子。
癸未日,魏国大赦天下。
秋季七月,吴主逼迫景皇后自杀,并把景帝的四个儿子迁到吴郡;不久又杀害了其中年纪较大的两个。
八月辛卯日,文王司马昭去世,太子司马炎继位为相国、晋王。
九月乙未日,魏国大赦天下。
戊子日,司马炎任命魏国司徒何曾为晋丞相;癸亥日,又任命骠骑将军司马望为司徒。
乙亥日,将文王司马昭安葬在崇阳陵。
冬季,吴国西陵督步阐上表请求吴主迁都武昌;吴主听从了他的建议,并派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守建业。步阐是步骘的儿子。
十二月壬戌日,魏帝将皇位禅让给晋(三国已亡其二,殊不知很快就会迎来又一次乱世,而且更加猛烈);甲子日,魏帝搬出皇宫,住在金墉城。太傅司马孚叩拜辞别,握着魏帝的手,泪流满面、抽噎不止,说:“臣到死的那一天,也还是大魏的纯臣。”丙寅日,晋王司马炎即位为皇帝,大赦天下,改年号。丁卯日,司马炎尊奉魏帝为陈留王,让他在邺城居住;优待尊崇的礼仪,都仿照魏国初期的旧例。魏国的各位藩王都降为侯爵。追尊宣王司马懿为宣皇帝,景王司马师为景皇帝,文王司马昭为文皇帝。尊王太后为皇太后。封皇叔祖父司马孚为安平王,叔父司马干为平原王、司马亮为扶风王、司马伷为东莞王、司马骏为汝阴王、司马肜为梁王、司马伦为琅邪王,弟弟司马攸为齐王、司马鉴为乐安王、司马机为燕王,又封同族的司徒司马望等十七人为王。任命石苞为大司马,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何曾为太尉,贾充为车骑将军,王沈为骠骑将军。其余文武官员都按等级提升职位和爵位。乙亥日,任命安平王司马孚为太宰,都督中外诸军事。不久,又任命车骑将军陈骞为大将军,与司徒义阳王司马望、司空荀顗,共设八公,同时任职。晋武帝鉴于魏国宗室孤立无援的弊端,所以大规模分封宗室,授予他们职权,又允许诸王自行选用封国中的官吏;只有卫将军齐王司马攸不敢自行任命,都上报请求朝廷决定。(司马炎这一决定为将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
随后,晋武帝下诏解除了对魏国宗室的禁锢,废除部曲将及长吏需纳人质的规定。
晋武帝继承魏国刻薄奢侈的风气之后,想要用仁爱节俭来矫正。太常丞许奇是许允的儿子,晋武帝将要到太庙举行祭祀,朝廷议论认为许奇的父亲被诛杀,不应让他在皇帝身边任职,请求将他调任到外面去任职;武帝却追述许允过去的声望,称赞许奇的才能,并提拔他为祠部郎。有关部门报告皇帝驾车所用的牛,系牛的青丝绳断了,武帝就下诏用青麻绳代替。
本年,晋朝开始设置谏官,并任命散骑常侍傅玄、皇甫陶担任谏官。傅玄是傅干的儿子。傅玄因为魏末时期士风衰败,便上疏说:“臣听说先王治理天下,在上教化昌盛,在下清议盛行。近来魏武帝喜好法术,天下就崇尚刑名;魏文帝仰慕通达,天下就轻视守节,此后纲纪不能维持,浮夸放诞的风气充满朝廷,于是使天下不再有清议。陛下兴起接受禅让,弘扬尧、舜的教化,只是还没选拔出清明高远、有礼节的大臣来敦风化俗,还没斥退虚伪鄙陋的人来惩戒不恭敬的行为,因此臣还敢进言。”武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并让傅玄草拟诏书进呈,但终究没能改变风气。
起初,汉朝征西将军司马钧生下豫章太守司马量,司马量生下颍川太守司马俊,司马俊生下京兆尹司马防,司马防生下宣帝司马懿。
公元266年
春季,正月丁亥日,晋武帝就沿用魏国的祖庙,祭祀征西府君司马钧以下直到景帝司马师,共七个神主牌位。
辛丑日,尊奉景帝的夫人羊氏为景皇后,并让她居住在弘训宫。
丙午日,晋武帝立弘农人杨氏为皇后。杨皇后是魏国通事郎杨文宗的女儿。
这时,群臣上奏说:“五帝就是天帝,只是随着王气的变化,名号才有五个。从现在起,明堂、南郊的祭祀应当除去五帝的神座。”晋武帝听从了这一建议。晋武帝是王肃的外孙,所以有关郊祀的礼仪,官员大多遵从王肃的意见。
二月,晋朝解除对汉朝宗室的禁锢。三月戊戌日,吴国派遣大鸿胪张俨、五官中郎将丁忠前来吊唁祭祀司马昭。
吴国散骑常侍庐江人王蕃,气质高尚,不能顺从吴主孙皓的脸色、迎合他的意旨,导致吴主很不高兴。散骑常侍万彧、中书丞陈声便趁机诬陷他。丁忠出使回来后,吴主便开始大规模地宴请群臣,王蕃喝得大醉,伏在地上起不来。吴主怀疑他是装醉,就派人把他抬到外面去。过了一会儿,又召他回来。王蕃很注重自己的仪容举止,进来时行止自如。吴主看后,勃然大怒,便呵斥左右侍从在殿堂下把他杀了,然后出去登上来山,让亲信侍从把王蕃的头颅扔来扔去,像虎狼争食一样啃咬,结果头颅被弄得粉碎。(这个孙皓还真是残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