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纪一
公元220年
春季,正月,魏武王曹操抵达洛阳;庚子日,曹操去世。
武王(曹操)善于识人,明察秋毫,难以被虚伪蒙蔽。他提拔奇才,不在乎他们的出身,根据他们的才能任用,使每个人都能发挥所长。与敌军对阵时,他神态从容,仿佛无意交战;但一旦抓住战机,便气势如虹,乘胜追击。对于有功之人,他毫不吝惜赏赐;但对无功却妄求恩惠的人,他是分毫不给。他执法严厉,犯法者必会遭到严厉的惩罚,有时虽然会为之流泪,但也绝不赦免。他生性节俭,不喜欢奢华,因此能扫平群雄,几乎统一天下。
此时,太子曹丕身在邺城,军中人心浮动。群臣想暂不发丧,但谏议大夫贾逵认为此事不可隐瞒,于是便公布了曹操的死讯。有人建议各城守将都应任用谯、沛(曹操故乡)人,魏郡太守徐宣厉声反对说:“如今天下统一,人人效忠朝廷,何必专门任用谯、沛人,寒了其他将士的心?”这个提议这才作罢。
青州兵擅自击鼓集结离去,众人认为应该加以制止,不服从者出兵讨伐。贾逵却说:“万不可这么做。”反而下令沿途官府供给粮饷。鄢陵侯曹彰从长安赶来,问贾逵先王的印玺在何处,贾逵正色道:“国家已有储君,先王的印玺不是君侯该问的。”
噩耗传至邺城,太子曹丕痛哭不止。中庶子司马孚劝谏道:“君王驾崩,天下仰赖殿下。您应当上为宗庙,下为万民,怎能像普通人一样只顾哀哭?”太子良久才止住哭泣,正色说:“你说得对。”
当时群臣刚得知曹操去世,都聚在一起哭泣,朝堂秩序混乱。司马孚在朝堂上厉声道:“君王离世,天下震动,应尽快拥立新君以安定人心,怎能只顾哭泣?”于是众人便停止了哀悼,加强宫里的禁卫,筹备丧事。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
群臣认为太子即位需有诏书,但尚书陈矫说:“大王在外去世,天下人心惶惶。太子应忍痛即位,以安人心。况且若因爱子(曹植等)在侧而生变,社稷将危。”于是众人便立即安排即位仪式,一天内就完成了。次日,以王后(卞夫人)的名义下诏,策立太子曹丕继位,大赦天下。不久,汉献帝派御史大夫华歆奉诏,授予曹丕丞相印绶、魏王玺绶,兼任冀州牧。尊王后为王太后,并改年号为延康。
二月,丁未日(初一),发生日食。
壬戌日,朝廷任命太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史大夫。
丁卯日,朝廷将魏武王曹操安葬于高陵。
魏王的弟弟鄢陵侯曹彰等诸侯均返回封地。临菑国谒者灌均迎合上意,上奏说:“临菑侯曹植醉酒狂傲,胁迫使者。”曹丕便将曹植贬为安乡侯,并处死曹植的亲信丁仪、丁廙及其家族。
对此,鱼豢评论道:谚语说:“贫穷的人不用学节俭,卑微的人不用学谦恭。”这并非人性不同,而是形势使然。假如曹操早年约束曹植等人,这些贤才怎会有非分之想?曹彰心里虽有怨恨,尚不至于生乱;至于曹植,就更无能力造反了。可惜杨修因受宠遇害,丁仪因迎合而被灭族,可悲啊!
这时,朝廷初必设置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规定宦官官职不得超过诸署令,并将此制刻于金册,藏于石室当中。
当时要选任侍中、常侍,曹丕的旧部暗示主管官员,想直接任用亲信,不选他人。司马孚反对说:“新王刚立,应该广纳天下贤才,怎能借机任人唯亲?若官职不称职,得位者也不足为贵。”于是改选他人。
尚书陈群认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机制不够完善,于是创立“九品官人法”: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人才评定,选拔当地德才兼备、有识人之明的人担任,根据才能和德行将人才分为九等,以此作为选官依据。
夏季五月,戊寅日,汉献帝追尊魏王曹丕的祖父太尉曹嵩为太王,夫人丁氏为太王后。
随后,魏王曹丕任命安定太守邹岐为凉州刺史,但西平人麹演联合周边郡县起兵叛乱,抗拒邹岐上任。
张掖人张进拘捕了太守杜通,酒泉人黄华拒绝新任太守辛机,二人均自称太守,响应麹演。同时,武威郡的三种胡人也再度反叛。
武威太守毋丘兴向金城太守、护羌校尉苏则紧急求援。苏则准备出兵救援,但郡中官员认为叛军势大,应该等待朝廷大军,然后再一起出击。当时,将军郝昭、魏平驻守金城,接到诏令不得西进。苏则召集郡中官员及郝昭等人商议:叛军虽然人多,但都是临时凑起来的,其中还有不少是被胁迫的,未必一条心。咱们要是趁机进攻,好人坏人肯定会分开,归顺咱们的人会变多,敌军势力就变弱了。这样既能壮大咱们的队伍,又能提振士气,一口气打过去,肯定能赢。要是等朝廷大军前来再出击,拖得时间长了,善良的人没地方可去,肯定会被迫跟着叛军,到时候再想分化他们就难了。虽然朝廷有诏令限制,但随机应变、灵活处理,也是可以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