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过后的青衣江湾,荷香与蝉鸣交织成盛夏的乐章,联盟园区的验收中心外,来自六大洲的旗帜在风中飘扬,却掩盖不住空气中的一丝紧迫 —— 陈守义站在 “全球治理中期验收图谱” 前,指尖停在东非草原的红色预警区域,屏幕上的蝗灾扩散轨迹正以每小时 10 公里的速度向埃塞俄比亚的耐旱作物区蔓延。他手里攥着的验收方案,原本规划的 “成果核验 - 标准优化 - 经验共享” 三大板块,此刻不得不临时加入 “草原危机应急” 的紧急议程。
“陈叔!奥马尔长老的卫星电话接通了!”
小满抱着平板电脑快步跑来,声音里带着急促,屏幕上出现奥马尔长老黝黑的脸庞,背景是漫天飞舞的蝗虫,老人的声音沙哑却坚定:“草原上的蝗虫已经吃了三万亩耐旱沙棘,再这样下去,今年的收成和牲畜都会遭殃,你们的‘智能灭蝗系统’能不能快点过来?”
陈守义接过平板,对着镜头郑重承诺:“长老放心,我们的无人机和灭蝗团队已经从肯尼亚分中心出发,72 小时内一定赶到!另外,小林会带着验收专家先去草原,一边应急一边完成验收,两不误。”
挂了电话,陈守义转身看向验收中心 —— 老张带着技术团队在调试 “蝗灾扩散 AI 预测模型”,屏幕上正模拟不同风速下蝗虫的移动路径;赵叔的应急团队在整理 “智能灭蝗设备箱”,每个箱子里都装着无人机、生物农药和马赛族村民用的传统捕蝗网;马丁先生和拉伊族长正围着帕劳珊瑚礁的验收数据讨论,突然传来的争执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 帕劳村民代表塔瓦正与菲律宾的珊瑚商人大卫争吵,大卫手里拿着珊瑚苗的照片,语气激动:“我们只是想培育珊瑚卖钱,怎么就成偷采了?”
“走,去看看。” 陈守义对小满说,他知道,这场中期验收,注定要在危机与争议中,书写新的治理故事。
第一环节:东非草原蝗灾智能防控(含蝗灾应急故事情节)
组 1:蝗灾监测与智能灭蝗(小林 40 名中外农业生态、AI 专家,马赛族村民团队)
小林带着验收专家与灭蝗团队,在奥马尔长老的带领下,奔赴埃塞俄比亚的东非草原,故事从一场与蝗灾的 “赛跑” 展开:
1. 紧急驰援:设备投送与村民动员
跨域应急调度:联盟的 “智能灭蝗系统” 包含 50 架 “蜂鸟” 无人机(搭载 AI 蝗虫识别相机,识别准确率 95%)、20 吨生物农药(对牲畜无害,仅针对蝗虫)、10 套 “蝗灾扩散监测站”,原本计划用于验收后的技术推广,接到预警后,通过 “跨域应急物流通道”—— 协调埃塞俄比亚空军的运输机,从肯尼亚分中心直飞草原腹地,全程仅用 48 小时。当运输机降落在临时机场时,奥马尔长老带着 200 名马赛族村民早已等候在那里,村民们手里拿着传统的捕蝗网,腰间别着弯刀,眼神里满是期待。
村民技能培训:小林团队在草原上搭建临时培训点,用斯瓦希里语 英语双语教学,演示无人机的操作:“大家看,这个屏幕上的红色圆点就是蝗虫群,按下这个按钮,无人机就会精准喷洒生物农药,不会伤到你们的牛和羊。” 马赛族青年卡鲁学得最快,第一次操作就成功覆盖了 50 亩草原,他兴奋地举起无人机:“这个‘铁鸟’比我们的捕蝗网厉害多了!” 奥马尔长老则在一旁指导村民们使用传统方法 —— 在蝗虫密集区域开挖 “陷阱沟”,铺上树枝和干草,引诱蝗虫坠落,再用生物农药集中灭杀,传统与科技形成互补。
监测网络搭建:团队在草原上部署 10 套 “蝗灾扩散监测站”,每个监测站都能实时采集温度、湿度、蝗虫密度数据,通过卫星传输至 “蝗灾扩散 AI 预测模型”。模型结合气象数据,提前 48 小时预测蝗虫的移动路径,当发现蝗虫将向沙棘种植区移动时,系统自动向村民的手机发送预警信息,附带躲避和防御建议。奥马尔长老看着手机上的预警,对小林说:“以前我们只能靠天判断,现在机器能提前告诉我们蝗虫去哪里,这就是‘未雨绸缪’吧。”
2. 灭蝗攻坚:意外与协同
无人机故障与手工补防:灭蝗第三天,5 架无人机突然出现信号中断,经查是草原上的强电磁干扰导致。小林立刻联系联盟研发组,同时奥马尔长老带领村民开展手工补防 —— 村民们分成 20 个小组,每人手持捕蝗网和生物农药喷雾器,在沙棘种植区外围形成 “人墙”。卡鲁带着小组在沟里铺上浸过生物农药的干草,蝗虫落在上面后纷纷死亡,他擦了擦额头的汗说:“虽然累,但看到沙棘苗没事,就值得。”3 小时后,研发组通过远程调整无人机的信号频率,解决了干扰问题,无人机重新升空,与村民一起形成 “空中 地面” 的灭蝗网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