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的晨光总来得格外温柔,第一缕曦光刚漫过洱海水面,段家小院里就热闹起来。小燕子坐在院中的石凳上,指尖轻轻摸着班杰明新雕的小木鱼,耳边传来温太医捣药的“咚咚”声——那是在为她调制新的眼药,混了洱海特产的薄荷,敷在眼皮上凉丝丝的,能缓解眼干。
“小燕子,要不要尝尝新晒的桂花干?”段奶奶端着个竹筛子走过来,里面的桂花金黄金黄的,香气顺着风飘进鼻腔。小燕子伸手捏了一小撮,放在嘴里嚼了嚼,清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她笑着点头:“好吃!奶奶,能不能用这个做桂花糖?”
“当然能!等会儿奶奶就教你。”段奶奶刚说完,院门外就传来萧剑的声音,他扛着一捆新劈的柴,身后跟着永琪和尔康,两人手里各提着个布包,里面装着从镇上买来的面粉和菜籽油。“阿娘,我们商量好了,想在镇上开家小面馆,既能补贴些家用,也能让小燕子平日里有人陪着说话。”
小燕子愣了一下,连忙问:“开面馆?我什么都看不见,帮不上忙怎么办?”
“你呀,负责坐在店里听我们讲故事就好。”尔康走过来,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我和永琪负责挑水、和面,紫薇和班杰明负责择菜、记账,萧剑哥和爷爷奶奶看店,人多热闹,比闷在院子里好。”
【系统提示:检测到“开设面馆”计划启动,符合“主角团稳定生活”剧情走向,当前剧情护持进度提升至78%。面馆选址建议:镇东路口,人流量大且租金低廉,安全指数95%。】小燕子把系统的建议悄悄转化成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咱们可以把店开在镇东路口,昨天听萧剑哥哥说,那里人多,而且离湖边近,渔民们收网后也会经过。”
众人一听,都觉得有道理。萧剑笑着说:“小燕子说得对!镇东路口有间空铺子,之前是卖茶叶的,我去问过,租金很便宜,今天就能去收拾。”
说干就干。吃过早饭,永琪和尔康去镇上租铺子、买桌椅;紫薇和班杰明跟着段奶奶学做大理特色的酱料,段奶奶手把手教她们调酸辣汁,还教她们做洱海虾酱,说拌在面里最鲜;萧剑则带着温太医去给铺子换门窗,把旧门板换成新的,还在门口搭了个遮阳棚,方便客人坐;小燕子虽然看不见,却也没闲着,坐在院子里帮段奶奶剥蒜,手指虽然慢,却剥得干干净净,偶尔还会跟路过的邻居打招呼,听他们说镇上的趣事。
忙活了三天,面馆终于收拾好了。铺子不大,里面摆着四张方桌,靠窗的位置留了个小柜台,上面放着紫薇写的“洱畔面馆”木牌,字里行间透着清秀。门口的遮阳棚下摆了两张小桌,能看到洱海的一角,风一吹,满是湖水的清润气息。
开业那天,段爷爷特意放了一挂鞭炮,噼里啪啦的声响引来了不少路人。第一个客人是个渔民,刚收网回来,看到新开的面馆,就笑着走进来:“老板,来碗阳春面,多放辣!”
永琪连忙应下,撸起袖子开始下面。尔康在旁边帮忙端面,紫薇则递上小菜碟,里面装着段奶奶腌的酸豆角。渔民尝了一口面,眼睛一亮:“这面劲道!辣汁也够味!比镇上其他几家好吃多了!”
小燕子坐在柜台边,听到客人的夸奖,忍不住笑了。【系统提示:首位客人满意度100%,面馆口碑初步建立,剧情护持进度提升至80%。】她悄悄记下系统的提示,心里更踏实了。
渐渐地,客人越来越多。有镇上的居民,有路过的商人,还有像第一天来的渔民一样,收网后特意来吃碗热面的。班杰明负责招呼客人,他会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跟客人聊天,偶尔还会用西洋镜给孩子们看洱海的风景,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萧剑则负责算账,他算术快,从不出错,还会跟老主顾聊些洱海的趣事,比如哪里的鱼最多,哪片水域的虾最肥;段奶奶和段爷爷坐在门口,偶尔帮着端碗水,看到客人吃得开心,脸上就满是笑容。
小燕子虽然看不见,却能通过声音判断店里的热闹程度。听到客人的交谈声、碗筷的碰撞声、大家的笑声,她心里暖暖的。偶尔有客人问起她的眼睛,她也不避讳,笑着说:“温太医在帮我治,等好了,我也要来端面、洗碗。”客人们听了,都夸她乐观,还会特意多给些铜钱,让她买些好吃的补身子。
有一次,店里来了个老奶奶,带着个五六岁的小孙子,小孙子哭闹着不肯吃饭,老奶奶急得没办法。小燕子听到哭声,连忙从柜台里拿出个小木鱼——那是班杰明雕的,上面刻着简单的花纹。她朝着哭声的方向递过去:“小朋友,这个给你玩,你乖乖吃饭,姐姐再给你讲故事好不好?”
小孙子接过木鱼,好奇地摸了摸,果然不哭了。老奶奶感激地说:“谢谢你啊,姑娘,你心肠真好。”小燕子笑着摇头:“不用谢,孩子嘛,都喜欢玩。”
【系统提示:触发“善意互动”事件,面馆口碑进一步提升,剧情护持进度提升至82%。】小燕子听到系统的提示,心里更开心了。她知道,虽然自己看不见,但也能为面馆出一份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