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那间充斥着女性私密物品与时尚符号的衣帽间,两人来到了隔壁的书房。
与卧室的柔软和客厅的开阔不同,书房呈现出一种冷静、有序的氛围。一面墙是顶天的实木书架,上面整齐地排列着书籍。粗略看去,大多是英文的精装小说,诸如海明威、毛姆的作品,也有一些经济类的商业杂志,如《财富》和《经济学人》,以及几本厚重的艺术图册。书架的空隙间,点缀着几件小巧的陶瓷工艺品和一座黄铜地球仪,营造出一种兼具学识与品味的格调。
靠窗的位置,摆放着一张宽大的红木书桌,桌面上除了一盏绿色的玻璃台灯,空无一物。廖奎走上前,动作谨慎地逐一拉开书桌抽屉。第一个抽屉里是厚厚一叠印有凸起花纹的乳白色信纸和配套的信封,以及几支包装精美的派克钢笔,笔帽上有着小小的金色箭头标志。第二个抽屉里则显得随意许多,散放着一些零钱硬币——有香港发行的五仙、一毫硬币,也有几枚英国的旧先令,还有几张皱巴巴的一元、五元面额的港币纸币,像是主人平时随手丢进去的。
这些细节,都在无声地丰满着“萧亚轩”作为一位受过西式教育、有一定阅读习惯和社交往来的富家女形象。
廖奎的注意力并未在这些物品上过多停留。他的目光如同精准的扫描仪,快速掠过书架的每一排,评估着书籍后面是否可能存在隐藏空间;他检查了书桌背后以及所有电器的线路。最终,他的视线定格在书架旁的一面装饰墙上。那里挂着一幅仿制的西洋油画,画面是宁静的田园风光。
他走上前,手指沿着油画边框轻轻摸索,在画框右侧一个不起眼的凹陷处稍一用力。只听一声极其轻微的“咔”,油画连同后面的一块墙板,如同一个小小的门户,向内弹开了一条缝隙。后面,赫然嵌入了一个墨绿色的、带有机械转盘和钥匙孔的铁质保险箱。
“在这里。”廖奎低声道,侧身让开位置。
萧亚轩深吸一口气,走上前。她从那个系统给予的信封里,取出了那枚小巧却沉甸甸的、编号特定的保险箱钥匙。同时,她闭上眼,回忆着系统提示中那串与她“生日”相关的六位数密码——那是“萧亚轩”的生日,也是开启这笔“遗产”的钥匙。
钥匙插入锁孔,发出金属契合的轻响。她纤细的手指握住冰冷的转盘,依照记忆,左右旋转,对准刻度。每一次齿轮咬合的“哒”声,都在寂静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廖奎站在她身后一步之遥,身体微微紧绷,眼神警惕地注意着书房门口以及窗外的动静,确保这个过程不受任何干扰。
当最后一个数字对准,她轻轻一拉。
“咔——”
箱门应声开启。
保险箱内部的空间不大,但物品摆放得极为整齐。最显眼的,是码放得如同砖块般的十叠千元面额港币。崭新的纸币被白色的银行封条紧紧捆扎,散发出油墨和纸张特有的气味。廖奎拿起一叠,快速翻动检查,纸币主要是由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发行,图案清晰,纸质挺括,是当时香港金融市场的主流货币,其存在本身就印证着这座城市活跃的资本流动和金融体系。
这十万港币现金,静静地躺在这里,是一笔足以让普通人瞠目结舌的巨款,也是他们未来行动的重要资金保障。
在现金旁边,还有一个深蓝色的天鹅绒首饰盒。萧亚轩将其打开,里面并非她在衣帽间看到的那些仿真饰品,而是几件品质明显上乘的真品珠宝——一条镶嵌着大小均匀的南洋珍珠项链,光泽温润;一对梨形切割的蓝宝石耳坠,深邃如夜空;还有一枚设计简洁却足够耀眼的钻石手链。这些宝石不算顶级夸张,但足以在重要场合撑起一位名媛的门面,符合她“继承遗产”的身份,却又不会像她身上那套系统奖励的红宝石套装那样过于夺目惹眼。
两人对视一眼,默契地开始清点。廖奎负责现金,萧亚轩负责珠宝。过程迅速而安静。
清点无误后,廖奎从一叠钞票中数出五十张千元港币和一些较小面额的散钞,共计约五万元,递给萧亚轩。“这些放在你手袋里,日常开销,应付突发情况。”
萧亚轩接过这厚厚一沓钱,感觉手心都有些发烫。她从未持有过如此多的现金。她小心翼翼地将钱放入自己的手拿包内层,又将那几件珠宝首饰盒放回原处。这些,暂时还用不上。
廖奎则将剩下的五万港币现金重新码放好,合上了保险箱厚重的大门,再次旋转密码盘,将其锁死。钥匙由萧亚轩贴身收好。
财富近在眼前,但他们深知,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低调和谨慎才是活下去的根本。这笔钱是武器,是资源,但也可能成为催命符。如何安全、有效地运用这笔“萧亚轩”独立拥有的财富,将是摆在这位刚刚“归来”的名媛面前,第一个需要学习的课题。
书房的门被轻轻关上,保险箱再次隐没在油画之后,仿佛一切从未发生。只有萧亚轩手袋里那叠厚厚的钞票,无声地提醒着他们,身份的转变,已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沉甸甸的资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