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华灯初上,苏念抱着陈姐送的绣球花书签回到家中,小心翼翼地将其置于书桌一角的青瓷笔筒旁。书签上的绣球花栩栩如生,淡紫色的花瓣在台灯光线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她想起陈姐赠送时说的话:"这书签啊,就像你的创意,看似细小,却能标记人生的重要篇章。"
这个比喻此刻在她心中泛起涟漪。她轻轻拉开椅子坐下,翻开那本用了三年的牛皮笔记本,纸张边缘已经微微泛黄,记录着这些年来的点滴灵感。今晚,她要将脑海中盘旋许久的文创项目付诸笔端。
窗外月色如水,透过纱帘在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念执笔沉思,笔尖在纸面上轻轻划过。她想做的是一套"宋式雅集"主题的文创产品,既要保留宋代文人的风雅韵味,又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与实用需求。
"宋代文人的雅集,是精神与生活的完美融合。"她喃喃自语,在纸上写下"茶、书、花"三个字,却又觉得太过笼统。脑海中浮现出宋代画作《文会图》中的场景:文人墨客围坐林间,品茗论道,挥毫泼墨,身旁的书童正在插花点茶。这种闲适雅致的生活美学,该如何转化为当代人触手可及的产品?
她先勾画了一套迷你茶具的草图,试图将宋代茶具的形制缩小化、实用化。可画到一半又停笔——这样的产品市面上已不鲜见。接着她又想到手账本,计划在内页印上宋词名句,并配上简约的插画。可如何让这些元素不显得生硬拼凑?她咬着笔杆,眉头微蹙。
时间在沉思中悄然流逝,笔记本上散落着零星的创意:仿古信笺、墨锭造型的书签、以宋画为灵感的胶带......每个想法都不错,却像散落的珍珠,缺少一根串联的主线。苏念揉了揉发酸的眼角,忍不住对着笔记本轻叹一声。
就在这时,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柔和的光线在昏暗的房间里格外醒目。是陆时砚发来的消息:"看你书房灯还亮着,是不是在赶方案?我刚备完明天的课,煮了些紫薯汤圆,要不要给你送过去?"
简短的文字仿佛带着温度,驱散了夜间的凉意。苏念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立即回复:"正好有些文创方案的问题想请教你。这么晚还麻烦你,真不好意思。"
"等我二十分钟。"陆时砚的回复总是这样简洁有力。
放下手机,苏念开始整理散落满桌的草图。她注意到自己画的一只茶盏,形制参考了上次与陆时砚在博物馆看到的宋代茶具。那天,他耐心地为她讲解每个朝代的器物特征,说到宋代瓷器时特别指出:"宋人崇尚简约,追求器物的线条美,这种审美至今看来仍不过时。"
这段回忆让她心中泛起暖意。她将草图重新排列,试图找到更好的组合方式。
约莫半小时后,门铃轻声响起。苏念小跑着去开门,只见陆时砚站在门外,手中提着素色的保温袋,肩头还沾着夜露的湿气。
"路上遇到卖花的老奶奶,顺手买了一束。"他从身后取出一小把淡紫色的洋桔梗,与苏念书桌上的绣球花书签恰好相配。
苏念接过花束,清香扑鼻。她注意到陆时砚眼底有着淡淡的疲惫,想必是刚结束一天的工作。"其实你不用特意跑这一趟的。"她轻声说,心里却为这份体贴而感动。
陆时砚熟练地走进厨房,取出碗勺,将还冒着热气的汤圆盛好。"知道你最近在控制糖分,只放了一点点冰糖。"他边说边将碗推到苏念面前,目光落在摊开的笔记本上,"方案进行得不顺利?"
温暖甜香的汤圆下肚,苏念感觉整个人都暖和起来。她将笔记本转向陆时砚,把自己的困惑一一道来:"我想把宋代文人的雅趣生活具象化,可总是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既怕太过复古显得陈旧,又担心太过现代失了韵味。"
陆时砚拉过一把椅子坐在她身侧,拿起铅笔在纸上轻轻勾勒。他先画了一个三角形,然后在三个顶点分别标注"茶事"、"书韵"、"花事"。
"你看,"他的声音在安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宋代文人的雅集活动,大致可以归纳为这三个方面。我们可以以此为框架,每个系列设计3-5件产品,既保持主题的统一性,又给予足够的创作空间。"
他接着细化每个系列的产品构想:"茶事系列可以包括迷你茶具、茶巾、茶叶罐;书韵系列可以做手账本、书签、文具套装;花事系列则可以设计花瓶、花器、插花用具。"
苏念专注地听着,不时点头。陆时砚的思路清晰有条理,恰好弥补了她感性思维中的逻辑缺口。
"还记得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磁州窑茶具吗?"陆时砚突然问道,"你当时说很喜欢那种白地黑花的简约风格。我觉得这种审美很符合当代年轻人的喜好,可以作为一个设计重点。"
苏念惊讶地抬眼。那是两个月前的事了,她不过是随口一提,没想到他竟记得如此清楚。心中涌起的暖流让她一时语塞,只能轻轻"嗯"了一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