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念抱着笔记本电脑走进阶梯教室时,离陆时砚的课还有十分钟,靠前的位置已经坐了大半。她没敢往最前排凑,选了第三排靠过道的位置,刚把电脑打开,就听见身后传来小声的议论——“今天陆教授好像心情不错啊”“你看他刚才跟系里老师说话,嘴角都没绷那么紧了”。
她下意识抬头往讲台看,陆时砚正低头整理教案,晨光透过教室的玻璃窗落在他身上,把他衬衫领口的线条衬得格外清晰。许是察觉到她的目光,他抬眼扫过来,视线在她身上停顿了半秒,又若无其事地移开,可苏念的心跳还是漏了一拍,赶紧低下头假装调试课件。
上课铃响后,陆时砚翻开教案,声音沉稳地开始讲课。他讲的是认知心理学里的注意分配理论,没有照本宣科,反而举了好几个生活里的例子,比如“边开车边打电话为何容易出事故”“学霸如何同时记笔记和跟上老师思路”,台下原本有些昏昏欲睡的学生都渐渐坐直了身子。
苏念听得认真,笔尖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着重点,偶尔抬头时,总能撞见陆时砚投过来的目光。不像平时在办公室讨论问题时那样带着审视,也不似那晚雨夜车里的温和,而是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留意,像是在确认她有没有跟上节奏。有一次她被一个专业术语卡住,微微蹙了下眉,下一秒就听见陆时砚放缓语速,重新解释了一遍那个概念,还特意补充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案例,刚好解了她的困惑。
课间休息时,几个学生围着陆时砚问问题,他耐心地一一解答,手指偶尔会在学生的笔记本上点划,语气比上课时分柔和些。苏念坐在座位上,拆开一颗草莓糖含在嘴里,甜丝丝的味道漫开,忽然想起昨晚他车里的雪松味,嘴角不自觉地弯了弯。
“苏念,你也来蹭陆教授的课啊?”旁边一个相熟的学姐凑过来,笑着撞了撞她的胳膊,“说起来,陆教授今天举的例子好像比平时更通俗,是不是怕我们这些‘门外汉’听不懂?”
苏念刚想开口,就见陆时砚从讲台那边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杯温水,走到她身边时停下脚步,声音不高不低,刚好只有她们两人能听见:“刚才那个案例,有没有哪里没明白?”
她愣了一下,赶紧摇头:“没有,您讲得很清楚。”说完又觉得应该多说一句,补充道,“比我之前看教材理解得透彻多了。”
陆时砚的目光落在她嘴角还没来得及收回去的笑意上,眼底掠过一丝浅淡的笑意,没再多说,转身回了讲台。学姐在旁边挤了挤眼睛,压低声音调侃:“可以啊,陆教授居然特意过来问你,你们平时接触很多?”
苏念的脸颊有点发烫,含着糖含糊地“嗯”了一声,没敢多说。上课铃再次响起,她抬头看向讲台,陆时砚已经重新站定,开始讲下一个章节,只是这一次,她总觉得他的目光扫过自己时,停留的时间好像又长了那么一瞬。
快下课的时候,陆时砚布置了一个小作业,让大家结合今天讲的内容,写一段关于“日常注意力分配”的观察记录,下节课交。下课铃响后,学生们陆续离开,苏念收拾好东西刚要起身,就听见陆时砚叫住她:“苏念,等一下。”
她停下脚步,看着他从讲台走下来,手里拿着一本摊开的书:“上次你问我的那个关于注意广度的文献,我帮你找了本相关的专着,里面有更详细的实验数据,你拿去看看。”
苏念接过书,封面上有他用铅笔做的标记,扉页上还写了一行小字,标注了重点阅读的章节。她抬头看向他,刚好对上他的目光,他的眼神很平静,却让她想起那晚盒子里的草莓糖,心里软软的:“谢谢您,陆教授,又麻烦您了。”
“不麻烦。”陆时砚看着她手里的书,补充了一句,“有不懂的地方,随时来办公室找我。”说完,他顿了顿,又加了一句,“或者……发消息也可以。”
苏念握着书的手指紧了紧,点头“嗯”了一声,看着他转身离开的背影,低头看了眼扉页上的字迹,又剥开一颗草莓糖放进嘴里。甜意漫开时,她忽然觉得,在这熟悉的校园里,因为有了陆时砚的存在,好像连空气都变得不一样了。
走出教学楼时,午后的阳光正好,梧桐树的影子斜斜地落在地上。苏念抱着书,脚步轻快地往图书馆走。她打算先去找几本参考书,再开始构思观察记录作业。路上不时有同学打招呼,她都微笑着回应,心思却早已飘到了刚才课堂上陆时砚看她的眼神,还有那本带着他笔迹的书上。
图书馆里安静得只能听见翻书声和键盘敲击声。苏念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翻开陆时砚给她的那本专着。书页有些泛黄,但保存得很好,重点章节的标注清晰工整,甚至还在旁边空白处写了几句简短的评注。她一边看一边做笔记,不知不觉就过了一个多小时。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室友发来的消息,问她晚上要不要一起去食堂吃饭。苏念回复说晚点再去,现在还有点事要忙。放下手机,她忽然想起陆时砚说的“发消息也可以”,心里微微一动。要不要趁这个机会,问他一个关于作业的问题呢?她犹豫着点开通讯录,找到陆时砚的名字,手指在屏幕上悬停片刻,最终还是退了出来。还是先自己再想想吧,总不能什么事都依赖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