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午后,阳光透过高大的梧桐树叶,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摇曳的光影。陆时砚驾车载着苏念,穿过几条闹中取静的街道,最终停在一处白墙黛瓦、颇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前。这里并非对外开放的商业会所,而是一处由几位志同道合的学者共同筹办的私人文化交流空间,名为“墨香苑”。
苑内别有洞天,绕过影壁,是一个精心打理过的小庭院,假山玲珑,池水清澈,几尾锦鲤悠然游弋。回廊曲折,连接着几间独立的茶室和书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和墨香,与墙外城市的喧嚣恍若两个世界。
侍者引他们来到一间名为“听雪”的茶室。推开门,暖黄色的灯光从造型古朴的纸灯笼中流淌出来,柔和地笼罩着整个空间。室内陈设雅致,靠墙是一排顶天立地的书架,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各种线装书和精装学术着作。一张宽大的花梨木茶台占据中央,上面摆放着全套紫砂茶具,茶香袅袅。旁边则是一张可容纳七八人的红木圆桌,已经坐了四五个人。
见到他们进来,正在低声交谈的几人都停了下来,目光友善地投来。在座的有历史系的张教授,考古系的李教授,还有研究古典文献的王教授,都是陆时砚相交多年的学界好友,年龄大多比他稍长,气质儒雅,谈吐不俗。
“时砚来了,快请进。”张教授笑着起身招呼,目光随即落到陆时砚身旁的苏念身上,带着温和的探询。
陆时砚微笑着向众人点头致意,同时自然地侧身,将苏念轻轻带到身前,手虚扶在她的后腰,是一种无声的介绍与支撑。“张兄,李兄,王兄,这位是苏念。”他的介绍简洁,但语气中的珍视与引见之意,在场的人都听得明白。
苏念压下初次见面的些许紧张,落落大方地微微躬身,露出得体的微笑:“各位老师好,我是苏念,打扰了。”
“苏小姐太客气了,快请坐。”李教授热情地招呼,其他人也纷纷微笑颔首。
陆时砚带着苏念在空位坐下,位置正好在李教授和那位看起来最为年长、气质沉静的王教授之间。侍者悄无声息地上前,为苏念奉上一杯温热的柠檬水,透明的玻璃杯壁凝结着细密的水珠。
简单的寒暄过后,话题很自然地重新接续起来。他们从最近正在进行的一项大型古籍校勘工程聊起,谈及某些孤本残卷的发现与释读困难,又延伸到海外汉学界近期的研究动态,讨论着某位外国学者新提出的关于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假说。
这些话题深邃而专业,涉及大量苏念从未接触过的学术术语、人名和理论。她安静地坐在陆时砚身边,手里捧着那杯柠檬水,指尖无意识地轻轻摩挲着光滑的杯柄,认真地聆听着,试图跟上他们的思路。然而,那些陌生的概念如同隔着一层毛玻璃,看得见光影晃动,却难以窥清内里真容。插不上话的窘迫感,像细微的藤蔓,悄悄爬上心头,让她偶尔会下意识地抬眼望向身旁的陆时砚,清澈的眼眸深处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局促与依赖。
她并非怯场之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也能侃侃而谈,但此刻置身于这片纯粹而高深的学术氛围中,领域之间的壁垒让她真切地感到了某种距离。
陆时砚正与王教授探讨着一个文献考证的细节,神情专注,语速平缓。然而,他似乎全身都长满了感知苏念的触角。几乎在她指尖微微用力攥住杯柄的瞬间,他便察觉到了她那细微的不自在。他没有转头,甚至没有改变与王教授交谈的语调和表情,只是极其自然地,将原本放在自己膝上的左手垂下,在宽大桌布的遮掩下,准确无误地覆上了她放在腿上的右手。
他的手掌温暖而干燥,带着令人安心的力量,轻轻包裹住她微凉的指尖。然后,他修长的手指收拢,不轻不重地捏了捏她的掌心,带着一种熟悉的、安抚的节奏。没有任何言语,只是一个细微的动作,却像一股暖流,瞬间传递过去,无声地告诉她:我在,没关系。
苏念的心微微一颤,那股莫名的紧绷感,竟真的在他的触碰下悄然消散了几分。她悄悄动了动手指,回握住他,心底泛起一丝隐秘的甜。
就在这时,对面的张教授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边眼镜,将话题引向了陆时砚:“老陆,听说你最近重心放在宋代文人雅集的研究上?上次听你提的那个从‘空间与社交’角度切入的想法,我觉得很新颖,跳出了传统研究的范式。这段时间有什么新的进展和发现吗?”
陆时砚闻言,从容地颔首,正要开口阐述最近的思考,眼角的余光却瞥见苏念因为话题再次深入而微微垂下的眼帘,长睫在眼下投下一小片淡淡的阴影。他心中微动,到了嘴边的话在舌尖转了个弯,再出口时,已然变了方向。
“进展确实有一些,收集了不少新材料。”他语气平和,目光却带着笑意扫过在座诸位,最终落回张教授脸上,“不过前段时间,确实遇到了一个小瓶颈,总觉得论述上差一层窗户纸没能捅破。说起来,后来还是念念偶然间给了我一个新的启发,让我豁然开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