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最后一缕天光被深蓝的夜幕吞噬,远处高楼零星亮起的灯火如同散落的星辰。书房里只开了桌角那盏黄铜底座的老式台灯,暖黄的光晕在红木书桌上圈出一片宁静的领域,光线边缘渐渐模糊,与房间其他角落的昏暗融为一体。
陆时砚坐在宽大的书桌后,身体微微前倾,视线长久地停留在笔记本电脑的屏幕上。文档的标题是“宋代文人生活研究新探”,光标在引言段落末尾固执地闪烁着,像是一个无言的催促。他已经保持这个姿势将近两个小时,文档的内容却几乎没有进展。
指尖悬在键盘上方,良久,又无力地落下。他向后靠进椅背,闭上眼,抬手用力揉着眉心。连日来的思维滞涩让他周身都笼罩着一层低气压,连窗台上那盆长势喜人的绿萝似乎都显得有些无精打采。书桌一侧,几本摊开的古籍和学术期刊堆叠着,书页边缘贴满了彩色标签,像是一种无声的焦虑。他试图从故纸堆里挖掘出新的视角,却发现自己的思路如同陷入泥沼,越挣扎,陷得越深。那些熟悉的史料,此刻读来只觉得千篇一律,难以激荡出思想的火花。
就在这时,房门被极轻地敲了两下,随后悄无声息地推开一条缝。苏念探进半个身子,手里端着一个白色的马克杯,杯口氤氲着淡淡的热气。她看到书桌前那个笼罩在台灯光晕里、眉头微锁的身影,脚步不由得放得更轻。
“还在跟论文较劲呀?”她的声音软软的,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心疼,在寂静的书房里显得格外清晰。
陆时砚闻声睁开眼,眼底残留着未散尽的疲惫和思索的痕迹。他看到是她,紧绷的下颌线条柔和了些许,微微点了点头,嗓音因长时间沉默而有些低哑:“有点卡住了。”
苏念走到他身边,将温热的牛奶轻轻放在桌角,避开那些散乱的文件。她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弯腰,从背后轻轻环住他的脖子,脸颊自然而然地贴在他温暖的后背上,感受着衬衫布料下坚实的肩胛骨。她身上带着刚沐浴过的淡淡花香,与他书房里清冽的墨香和旧纸张气息交织在一起。
“陆老师,歇会儿吧,”她的声音近在耳畔,呼吸拂过他耳侧的短发,“你都坐了一下午加一个晚上了,眼睛要不要了?”
背后传来的温暖触感和她话语里毫不掩饰的关切,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抚平了他眉心的褶皱。陆时砚抬起手,覆在她交叠在自己胸前的手背上,指尖传来她掌心熨帖的温度,那萦绕不去的滞涩感,似乎真的被驱散了一些。他无奈地牵了牵嘴角,露出一抹带着倦意的笑:“是想休息,但思路不通,歇也歇不踏实。卡在切入点上了,总想做点超越前人的、不一样的解读,翻来覆去,却总觉得隔着一层,抓不住那个最关键的东西。”
苏念安静地听着,环着他的手臂稍稍收紧,给了他一个无声的拥抱。过了一会儿,她松开手,绕到书桌前面,拉过旁边一把原本用来放书的榆木椅子,在他对面坐下。她的目光落在桌上那几本摊开的、布满了密密麻麻繁体字和朱笔批注的古籍上,那些竖排的文字和深奥的考据让她下意识地吐了吐舌头,露出一个“望而生畏”的可爱表情。
她放下古籍,视线在书房里漫无目的地游移,似乎在帮他寻找那丢失的灵感。书架上整齐排列的精装书,墙上悬挂的意境深远的水墨画,窗台上在夜色里轮廓模糊的多肉植物……最终,她的目光回到陆时砚略显疲惫的脸上,眼睛忽然一亮,像是夜空中骤然划过的流星。
“对了!”她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撑在膝盖上,语气里带着一种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陆老师,我上周不是跟工作室的团队一起去城南那个新开的‘春风里’文化街区调研嘛!里面有个超级火的古风市集!”
陆时砚抬眸看她,眼神里带着几分被打断思路的茫然,以及对她突然高涨的情绪的好奇。他对市集、文创这类概念并不陌生,但此刻沉溺在学术困境中的大脑,一时没能将这两者联系起来。
她越说越兴奋,语速也不自觉地加快,手还配合地比划着:“你是没看到,摊位前围了好多年轻人,都是二十岁上下的学生和上班族,抢着买这些‘周边’。很多人一边买,还一边讨论苏轼写词时的心情,或者李清照词里用的典故。我觉得特别神奇,那些在我们看来可能有些距离感的古典诗词和文人雅趣,通过这种看得见、摸得着、还能自己动手参与的方式,一下子就变得亲切起来了!”
陆时砚静静地听着,原本有些涣散的目光渐渐聚焦在她生动明媚的脸上。他并没有打断她,只是眼神里的疑惑逐渐被一种深入的思考所取代。
“所以我在想啊,”苏念捕捉到他神情的变化,知道他在听,便将自己的想法更清晰地表达出来,“现在的年轻人了解历史、接触传统文化,可能不再满足于,或者说不那么容易接受干巴巴的文字叙述和理论灌输了。他们更容易被这种有趣的、互动的、有设计感的文创产品吸引,在使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然后主动去探寻背后的故事和文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