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城市的天际线在渐密的雨幕中渐渐模糊。写字楼的灯光次第亮起,在湿漉漉的街道上投下摇曳的倒影。
苏念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目光从电脑屏幕上移开,落在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景上。文档的进度条已经卡在百分之八十七的位置整整十五分钟,纹丝不动。她第三次叹气,声音在空荡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玻璃窗上蜿蜒的水痕将楼下的路灯晕染成一片模糊的暖黄,雨点敲击着窗面,发出细密而持续的声响。她摸出手机看时间——晚上八点半,距离她为了赶项目报告留在单位加班,已经过去了三个小时。
办公室里的空调早已停止运转,空气里弥漫着雨水的湿气和纸张特有的味道。她的工位靠窗,桌上堆满了参考资料和打印出来的文献,最上面摊开的是她翻阅了无数次的《宋代市民文化研究》。
"早知道就该听林薇的,带把伞出门。"她对着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嘟囔,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手机屏幕,停留在微信列表里那个熟悉的头像上——"陆教授"三个字静静地躺在对话框的最上方。
她的手指悬在屏幕上方,犹豫了两秒,最终还是没能点开那个对话框。
下午的项目汇报还历历在目。她站在会议室的前面,面对着校方领导和项目组的同事,讲解着她负责的文化创意方案。就在她展示到关键部分时,突然发现自己漏掉了一个关键数据。那一刻,她的心跳几乎停止,冷汗顺着脊背滑下。
就在她不知所措的时候,坐在评审席上的陆时砚不动声色地扶了扶眼镜,用他那特有的沉稳声音补充道:"关于苏念刚才提到的宋代瓦舍文化对现代文创的启发,我想补充一个数据。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北宋时期的瓦舍数量超过五十处,每日接待的市民可达数千人。这个规模,即使放在今天,也足以媲美一些大型文化商圈。"
他说话时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最后落在她身上,带着一丝几不可察的安抚。那一刻,苏念只觉得一股暖流从心底涌起,紧张的情绪顿时缓解了大半。
散会时,他走到她身边,看了眼窗外阴沉的天色,轻声说:"可能要下雨。"
她却因为下午的失误而感到窘迫,嘴硬地回道:"我住得近,跑两步就到了。"
现在想来,这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苏念认命地收拾好背包,将笔记本电脑和参考资料仔细地装进包里。就在她刚走到电梯口时,身后忽然传来熟悉的脚步声——不疾不徐,沉稳有力,在空旷的走廊里产生轻微的回响。
她回头,就见陆时砚拎着一个黑色公文包站在走廊尽头。他换下了下午开会时穿的西装外套,只着一件浅灰色的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的手腕上戴着那块她见过好几次的旧手表——深棕色的皮质表带已经有些磨损,表盘却是干干净净的,在走廊的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陆教授?您怎么还在学校?"她惊讶地睁大眼,声音在空荡的走廊里显得格外清晰。
陆时砚走近,目光扫过她手里攥着的、明显没有地方放的伞骨——她早上带的折叠伞中午被同事借走,到现在还没还回来。他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笑意,快得让人几乎察觉不到。
"刚整理完下周的课稿,"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稳,"碰巧看到你办公室灯还亮着。"
他自然地从公文包里拿出一把长柄伞,递到她面前。伞是深绿色的,伞柄是深色的木质,看上去已经有些年头,但保养得很好。
"走吧,"他说,"顺路。"
苏念接过伞,指尖触到冰凉的伞柄,心跳莫名快了半拍。她撑开伞,一股淡淡的雪松味扑面而来——和他身上的味道一样,清冽而沉稳。
"您也住这附近?"她好奇地问,"我怎么从没碰见过?"
"偶尔会绕这条路去给家里买点东西。"陆时砚答得滴水不漏,脚步已经率先迈向楼梯间。
苏念跟在他身后,看着他挺拔的背影,忽然想起上周也是这样一个加班的夜晚。那天也下着雨,她刚在朋友圈发了句"淋雨回家预定",下一秒就收到他的消息,说"刚好在你单位附近办事,送你回去"。
那时她只觉得"好巧",现在再想,这位总说"顺路碰巧"的教授,好像每次都能精准地出现在她需要的时候。
楼梯间的灯光有些昏暗,他们的脚步声在密闭的空间里回荡。陆时砚放慢脚步,与她并肩而行。
"项目报告写得怎么样了?"他问道,声音在楼梯间里产生轻微的回响。
"还差一点,"苏念老实回答,"就是关于宋代瓦舍文化与现代商业街区的对比分析部分,总觉得还缺点什么。"
"这个周末市博物馆有一个关于宋代市民生活的特展,"陆时砚状似随意地说,"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去看看。我认识策展人,可以帮你安排一个讲解。"
苏念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真的吗?那太好了!我一直想找一些实物资料来丰富这个部分的内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