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三年九月二十一日辰时,崇政殿内的朝议气氛比往日更显凝重。莽古尔泰被削爵软禁后,正蓝旗五万余众群龙无首,皇太极案几上摊着正蓝旗拆分方案,诸王大臣的目光皆聚焦在这份关乎八旗权力格局的文书上。
“正蓝旗既已由朝廷接管,需尽快拆分至各旗,以稳定军心。”皇太极的声音打破沉寂,“朕意:将正蓝旗中两万兵力划归镶蓝旗(济尔哈朗),负责盛京外围防务;两万兵力划归正黄旗(直属朝廷),补充京营战力;剩余一万辽东降兵组成的兵力,暂由汉军旗鲍承先部接管,协助辽东防务——诸卿以为如何?”
济尔哈朗(和硕郑亲王,镶蓝旗旗主)率先出列谢恩:“臣谢陛下信任!镶蓝旗定能妥善接管正蓝旗兵力,守住盛京外围!”
“陛下,臣有异议!”多尔衮(和硕睿亲王,正白旗旗主)上前一步,躬身道,“正蓝旗剩余一万兵力多为辽东降兵,自天聪三年归降以来,便由莽古尔泰统领,熟悉辽东地形与朝鲜事务,且多会汉、朝双语,是征朝粮草押运的最佳人选。鲍承先部汉军旗虽善水战,却不熟悉辽东降兵习性,若强行接管,恐引发降兵哗变;而臣此前主导征朝筹备,又熟悉外藩事务,愿暂管这一万兵力,负责征朝时的粮草押运,待征朝结束后,再由朝廷重新分配——这既是为征朝大业考虑,也是为稳定辽东降兵军心。”
“多尔衮你休要狡辩!”济尔哈朗立刻反驳,“你已掌正白、镶白两旗及察哈尔三旗,若再接管正蓝旗一万兵力,麾下兵力逾十万,远超其他旗!恐你权势过盛,对皇权不利,臣坚决反对!”
阿济格(和硕英亲王,正白旗旗主之一)见状,拔剑欲斥济尔哈朗,却被多尔衮抬手拦住。多尔衮淡淡道:“郑亲王多虑了。臣只是暂管,并非永久接管,且仅负责粮草押运,不参与攻城作战,何来权势过盛之说?若因兵力分配不当导致征朝粮草出问题,延误战机,这个责任,谁来承担?”
豪格(和硕肃亲王,皇太极长子)出列道:“十四叔,征朝粮草可由儿臣率敖汉、奈曼两旗负责,无需劳烦十四叔再分心!”
“豪格侄儿有所不知。”多尔衮道,“粮草押运需与朝鲜地方交涉,且需安抚辽东降兵情绪,敖汉、奈曼两旗多为蒙古骑兵,不懂汉、朝双语,也不熟悉降兵习性,恐难胜任。臣麾下有范文程、刚林等熟悉外藩事务的幕僚,又有萨木什喀(正蓝旗新提拔梅勒额真)等降兵信任的将领协助,是暂管正蓝旗降兵的最佳人选。”
代善(和硕礼亲王,大贝勒)此时上前一步,道:“八弟,十四弟所言并非无道理。辽东降兵心思复杂,需熟悉他们的人统领,方能避免哗变;且征朝粮草是重中之重,多尔衮善统筹外藩事务,此前袭明时便调度得当,由他暂管,确能稳定粮草线。臣以为,可准多尔衮暂管正蓝旗中‘辽东降兵组成的三个牛录’(约三千人),负责征朝粮草押运,剩余七千兵力仍按陛下方案拆分,既利用多尔衮的才干,又避免他权势过盛。”
岳托(多罗贝勒,代善长子)附和道:“八哥,侄儿以为礼亲王的提议可行。正蓝旗与侄儿无利益冲突,但若因兵力分配引发降兵哗变,反而得不偿失,不如按二哥的建议,让十四叔暂管部分降兵,专注粮草事务。”
萨哈廉(多罗颖亲王,代善三子)也道:“陛下,征朝在即,稳定为上。多尔衮暂管三个牛录,兵力有限,且受朝廷监督,无需过于担忧;待征朝结束后,再收回这部分兵力即可。”
皇太极沉吟片刻——他深知征朝粮草的重要性,也明白辽东降兵需专人安抚,若强行拆分,恐生事端。虽不满多尔衮进一步掌控兵力,却也只能妥协:“传朕旨意——
一、正蓝旗两万兵力划归镶蓝旗,两万兵力划归正黄旗,由济尔哈朗、索尼(正黄旗总管)分别接管;
二、正蓝旗中辽东降兵组成的三个牛录(三千人),暂由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接管,负责征朝粮草押运,受希福(内弘文院大学士)监督;
三、萨木什喀任正蓝旗降兵统领,协助多尔衮管理粮草押运事务,定期向朝廷禀报动向。”
“臣等遵令!”众人躬身领命,多尔衮心中暗松一口气——虽仅得三个牛录,却是正蓝旗降兵的核心,只要掌控这部分兵力,便能逐步渗透正蓝旗剩余势力。
散朝后,多尔衮未回王府,径直前往正蓝旗驻地。萨木什喀、喀喀木(正蓝旗牛录章京)、吴拜(正蓝旗牛录章京)、准塔(正蓝旗牛录章京)等降兵将领已在营外等候,神色带着几分不安——莽古尔泰倒台后,他们担心被清算,也担忧自身前途。
“诸位将军不必多礼。”多尔衮翻身下马,语气温和,“今日陛下已下旨,由本王暂管你们三个牛录,负责征朝粮草押运。本王知道你们担心什么——莽古尔泰的罪与你们无关,只要你们忠于大清,配合征朝,本王向你们承诺三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