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奸佞却暗自窃喜。每月除供奉董卓外,守城将领与驻军将校皆须纳贡。
若使此辈入主朝堂,虽无吕布护持,其权柄几与董卓无异。
刘协震怒之际,董卓党羽竟拔剑围堵刘玄。少年王爷冷眼相视,转问王允:
"司徒可知此辈皆为董贼爪牙?"
王允虽不明刘玄来意,然其诛杀董卓之功,远胜朝堂宵小,遂答:
"此数人罪证,下官尽数掌握。"
刘玄朗声大笑:"陛下既要陷洛阳百姓于水火,本王无力阻拦。"
"但诛杀董贼余孽,尚在刘某掌中!"
白龙战甲乍现寒光,众将只觉颈间一凉,便轰然倒地。待战甲收回,恍如未现。
满朝文武骇然失色。刘玄临行冷语:
"诸公好自为之,且思量如何渡过来日劫难。"
言毕拂袖而去,不留片语。
龙椅上的刘协被刘玄震慑,眼中恐惧逐渐化作阴狠。他突然高喊道:"速将刘玄拿下!他犯欺君之罪,双腿无恙当处 ** !"这番言论令群臣暗自摇头——如此任性妄为的君王,如何担得起江山重任?看来汉室气数已尽。
朝堂中有位始终沉默的谋士,待刘玄离去后突然疾步追出。众人竟无人阻拦。宫门外,刘玄察觉身后动静驻足等候。只见来人躬身行礼:"贾诩拜见刘公!"
刘玄猛然转身。这位身高八尺的中年文士,正是他前世研读三国时最为钦佩的"第一毒士"。贾诩从容道:"闻王爷用兵如神,年内扫平异族;如今诛董卓、扶汉室,实乃真英雄。然董卓已毁朝廷根基,新帝年幼无能,贾某愿效忠明主。"
原来刘玄早就派人监视贾诩动向。自其献策令曹操收编黄巾军后,便消声匿迹。刘玄原以为他会如史书记载般投奔曹操,未料竟在洛阳蛰伏至今,更添几分欣赏。
贾诩堪称三国时期最顶尖的谋士之一,能够在乱世中既翻云覆雨又得以善终,实属难得。
他不仅料事如神,更令人惊叹的是对危险的天生敏锐。比如他向董卓献计对抗曹操时,即便计划失败,仍能全身而退,这份洞察力确实可怕。
刘玄暗自欣喜。虽然贾诩被称作"三国第一毒士",但他有个特点:一旦选择效忠,便绝无二心。贾诩择主的标准很简单——只看实力与前景。只要势力够强,根本不用担心他的忠诚度。
"久闻文和大名,当年献计对付曹操的计策确实精妙,虽未成功却非你之过。"刘玄边说边朝宫门走去。
贾诩暗自心惊,看来刘玄在朝中耳目众多,对朝堂动静了如指掌。
"文和惭愧。"
"可愿与我一同押解董卓游街洛阳?"临近宫门,刘玄突然发问。
贾诩顿时会意。此举一箭双雕:既能洗白自己参与匡扶汉室的名声,又能向天下宣告他已是刘玄的人。如此一来,除非刘玄失势,否则他再难改投他人。
"此乃文和之幸,愿随主公前往。"贾诩毫不迟疑地应允。
此刻平城门大开,董卓正困在囚车中,四周是数百名精锐骑兵押送。看到刘玄出现,董卓仿佛抓住救命稻草,高声喊道:"放了我!我让城外数十万西凉军停止攻城!你可以安稳做皇帝,只要保我富贵,我的大军都归你调遣!"
夜幕低垂,刘玄目光掠过喋喋不休的董卓,视线停在贾诩身上,胯下战马已悄然前行。
董卓见无人应答,又见昔日谋士与刘玄并肩,顿时睚眦欲裂。粗鄙咒骂声如狂犬吠日,而刘玄唇边始终噙着冷笑——谁比他更懂贾诩?
洛阳百姓晨曦时分便目睹刘玄押解董卓游街的布告。积压的怒火终于喷薄而出,尽管许多人仍难以置信。当透过门缝看见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暴君瘫如烂泥时……
无数人涌 ** ,碎石如雨点砸向囚车。往日连烂菜叶都成奢望的复仇,此刻仍难消心头之恨。当怨气化作震天呐喊,满城皆呼"刘玄"之名。
银甲白马的青年将领,宛若天神临凡。多少闺阁少女凭栏远眺,将英雄模样刻进芳心。
南门刑场早已就绪。赤血军将董卓按在断头台上,那双充血的眼睛仍在仇视着台下众生。暴君至死都想不通,自己竟会命丧蝼蚁之手。
刘玄立于侧,长槊寒光凛冽:"凡戕害我大汉子民者——"话音未落,锋刃已划破暮色。
喷溅的鲜血映红百姓狂热的面容。那些被铁骑踏碎的哭喊、被强夺的清白,终于在这一刻得到祭奠。
洛阳城的街巷里,谁没瞧见过血染青石的景象?百姓们对刀光血影早已麻木。
此刻站在他们面前的刘玄,正是将他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的人。这个被朝廷打成反贼的男人,一番慷慨陈词令众人心潮澎湃——"王侯将相皆可杀",何等豪迈气概!
在平民眼中,刘玄比那些整日谄媚董卓的朝臣强上百倍。正当百姓为刘玄欢呼时,西凉铁骑再度包围了擂台。
一名骑兵扯着嗓子宣读圣旨:"奉天子诏,逆贼刘玄虽诛杀恶徒,然朝堂之上蔑视君威,借剿贼负伤为由拒不跪拜。今命西凉军即刻缉拿归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