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植与王允寒暄过后,单刀直入问道:"司徒大人传信说有要事相商,不知是何等要事?"
王允闻言脸色骤变,急忙解释:"卢公此言差矣,我何曾送过书信?还以为是您有要事来寻。"
两人对视间,皆从对方眼中看出惊疑。王允立即唤来管家询问府内外动静,得知城中安然无恙后,方才稍稍定神。
——自曹操行刺失败后,王允便如履薄冰。若非他及时改弦更张,对董卓虚与委蛇,此刻王家满门首级只怕早已悬于城门之上。
卢植见并无异状,心中反倒更加警觉。暗忖这次会面恐已落入他人耳目,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司徒大人,"卢植正色道,"这些时日我确有一策萦绕心头,今日既阴差阳错来此,不如就此商榷。"
王允闻言拂袖而坐,眉宇间阴霾尽散:"卢公但说无妨。为国尽忠,死何足惧?重要的是保住大汉根基。"
"正是此理!"卢植抚掌而叹,"既如此,不如放手一搏。"
卢植沉默不语,缓步巡视厅内各处窗口,仔细检查是否有细作藏匿 ** 。
这位文武双全的名将,年轻时便 ** 南蛮叛乱,堪称当世英杰。他勘察破绽的本事,自然比王允府中侍卫更加高明,即便真有人潜伏,也能轻易制服。
可惜巡查无果,始终未能发现可疑之人。卢植只得回到王允身旁,压低声音道出心中忧虑:"董卓在朝中势力日渐膨胀,那些曾反对他的忠良之臣,不是身首异处,就是畏惧株连投靠了董卓。无论他们是否另有图谋,眼下局势已混沌难辨。长此以往,归顺者必将越来越多,届时董贼就能一呼百应。"
"我大汉朝堂恐将分崩离析。董卓虽无雄才大略,却懂得釜底抽薪。如今各地诸侯各怀异心,即便有人攻入洛阳诛杀董卓,大汉也已名存实亡,改朝换代在所难免。"
"我等受汉室俸禄,自当匡扶社稷,保全皇室血脉,不使江山易主。当今天下有实力又属皇室宗亲者,唯玄菟国刘玄一人。虽说 ** 视其为叛逆,但想必是被十常侍蒙蔽圣听所致。"
"观刘玄崛起之路,从白手起家到拥兵数十万。 ** 在位时,他攻城略地只讨不忠之臣,而后偏安一隅专攻异族,护我大汉子民。如此贤王岂会是反贼?"
"日前韩馥奉董卓伪诏讨伐公孙瓒,实属愚忠。公孙瓒白马义从威震边疆,常年抗击鲜卑匈奴,从未有逾矩之举。刘玄明知韩馥愚忠仍出兵救援,若真如韩馥所言有称王野心,本可联合公孙瓒夺取冀州,却未如此行事。"
"韩馥虽忠心耿耿,但谋略胆识俱无,只知固守辖地,不敢反抗董卓。"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时任尚书卢植与玄菟太守刘玄曾并肩作战,以数百精兵击溃数万黄巾军。此役令卢植对这位年轻将领的胆识谋略赞叹不已。
"刘将 ** 兵如神,实乃国之栋梁。"卢植常在朝中感叹,"当此乱世,正需要这般智勇双全之人匡扶社稷。"
近日,卢植接连收到关于刘玄近况的密报。虽不知消息来源,却让他确信时机已至。这日,他特意造访司徒王允府邸,从袖中取出一份 ** 。
"董卓专权,祸国殃民。"卢植将 ** 铺展在案几上,"当请刘将军入京勤王,诛杀 ** 。"
王允凝视 ** ,沉吟良久,突然问道:"刘玄若入主洛阳,会否自立为帝?"
卢植闻言一怔。细想之下,刘玄既是 ** 嫡长子,又兼文韬武略,较之幼主刘协确实更胜一筹。但见王允顾虑重重,便改口道:
"司徒多虑了。刘将军素以忠义着称,岂会与董卓同流合污?难道司徒宁愿继续看着忠良遭戮,百姓涂炭?"
王允恍然,当即咬破手指在 ** 上署名。卢植郑重地将 ** 收入袖中,眼中闪过一丝深思。
夜色深沉,王允府邸内烛火摇曳。卢植压低声线道:"原想联络朝中志同道合之臣联名上书,不料被人设计引至司徒府中。"
"眼下朝局混沌不明,稍有差池便粉身碎骨,你我二人商议足矣。"
话音未落,管家急促的叩门声打断谈话。
"老爷,宫里的邓公公登门求见。"
此言令卢植与王允相视骇然。谁不知邓公公乃董卓心腹,执掌宫中大小情报。
深更半夜突然造访,莫非二人密议之事已然败露?
王允强作镇定吩咐:"先请邓公公在前厅奉茶,我随后就到。"
未等管家应答,一道尖细嗓音穿透门扉:
"不必劳烦,杂家夤夜叨扰,还望司徒大人海涵!"
王允神色骤变,卢植迅速隐于其身后,袖中短刃已抵掌心。
"卢大人何必躲藏?咱家可认得您哪。"
卢植闻言身形一顿,只得缓步现身,暗中将利刃收回。此刻若再动手反倒落人口实。
"不知邓公公驾到,有失远迎!"
那小邓子径自在上首落座,神色倨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