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〇远处再度传来黄巾军的呐喊,曹操猛然起身,喘着粗气翻身上马,双眼布满血丝,怒火中烧。他举目远眺,只见对面黑压压的黄巾军如蝗虫般涌来,却再也寻不见鲍信的踪影。
望着寿张城外数万敌军,曹操在军阵中厉声嘶吼:"全军出击!将这些叛贼、这些畜生赶尽杀绝,一个活口都不许留!"
"我要用数万颗头颅,祭奠我兄弟鲍信的在天之灵!"
荀彧见曹操状若疯狂,面对数十万黄巾军也未加劝阻。军令下达,众将领命而动:"夏侯渊、夏侯惇、乐进、李典、曹仁,各率一万兵马,全力剿杀!"
将士们从未见过素来冷静的曹操如此震怒,皆感同身受。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竟无一人退缩。各部迅速整军,此刻已不分彼此,能杀敌者皆为曹军。
大军冲入敌阵,刹那间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残肢断臂横飞,哀嚎惨叫不绝,血腥气息直冲云霄。此间平原战场,曹操万余骑兵虽不及刘玄的赤血铁骑,但对阵散乱的黄巾军依然游刃有余,来回冲杀所向披靡。
然而铺天盖地的敌军如潮水般涌来,曹军兵力也在不断消耗。就在曹操准备再次亲自冲阵时,荀彧终于将其拦下。望着主帅悲愤交加的面容,以及远处不断倒下的将士,荀彧暗自庆幸:这一战来得及时,尚有挽回余地。
自午时直至日暮,这场血战持续了整整四个时辰。寿张之战终以惨胜告终,官军折损过半,五万兵马仅存不到两万。虽黄巾军伤亡更为惨重,但代价之巨令人扼腕。
血战落幕,骁勇将士终究难以速成。此役曹军未留活口,尽数斩尽杀绝。
原野间血海翻腾,断臂残躯铺就黄泉路,惨烈之景宛若修罗场。
曹操归营即遣使赴黄巾,欲以千金赎回鲍信尸骨。然雁书杳然,终无回响。
既知贼寇贪财如命,此般沉默唯有一解——鲍信早已命丧乱刀之下,尸骨无存。
孟德遂于兖州广募巧匠,重金求刻鲍信 ** 。终以木躯入殓,全其身后哀荣。
"允城啊!皆吾之过!"曹操抚棺长泣,"若早察地势凶险,速召汝归,何至如此......"
"自顿丘初逢,十余载肝胆相照。吾曹孟德所作所为,惟汝始终相随。"
"霸业方兴,正当并肩拓土之时,竟丧于鼠辈之手!痛煞我也!"
"此去犹如断吾臂膀......痛彻心扉......"
血泪纵横间,曹操目眦尽裂。
————
黄巾贼首于毐等辈,自前番遭曹操"围魏救赵"所败,始终贼心不死。
暗中秣马厉兵,将部众匿于群山。数名渠帅更潜行至冀兖交界的黑山,欲联黑山贼共掠兖州,瓜分钱粮。
黑山贼与黄巾不过名异实同,皆因饥寒啸聚,行劫掠之事。所异者唯出身之地——此部多冀州边陲农户,而黄巾余烬复燃于青州。
两股流寇一拍即合。黑山军惯常游走太行幽谷,吸兖冀边民血气而生,久受韩馥 ** 。
前任兖州牧刘岱任其坐大,未耗兵马清剿。待其与东来黄巾合流,竟致丧命。
虽经前番挫败暂退,然兖州根基已乱。贼众虎视眈眈,只待再举。
汉末风云录
黄巾败讯传至黑山,于毐等人尚未抵达,便闻驻守部众遭逢惨败,十万大军折损过半。于毐、张燕与黑山军统帅张牛角闻讯骇然。
数十万义军围攻曹操五万精兵,反被歼灭半数,而曹军犹存余力。这般战损比,竟需三四名义军才能换得一名官军性命。虽联军尚余近二十万之众,然旗下士卒皆乌合之众,不过啸聚山林的寻常百姓,既无战阵韬略,又乏勇武之气,更兼畏死贪财,军中哪来士气可言?
纵使倾二十万之众碾平曹操两万精兵及黄巾降卒,所余兵力几何?须知曹操虽为兖州牧,麾下仅本部兵马,然兖州各郡皆驻两万守军。以黑山军现今实力,兖州这块硬骨头已然难以下咽。
义军首领中不乏曾任汉廷将校者,深谙正规军之威。数日商议后,终遣使致书曹操......
曹操安葬鲍信毕,聚将议事。帐中文武肃立,众将面色凝重。虽官佐无折损,然各部士卒皆陨过半。这些将士自曹操起兵便相随左右,情同手足,帐中悲戚之气弥漫。
"报!"信使急促之声划破沉寂。曹操展阅书简,怒发冲冠,掷书于地:"鼠辈安敢辱我!待整军毕,必尽诛之!"
荀彧神色如常,拾起地上帛书。见其上书:"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与黄天同。似明大道,今复迷惑。汉祚已终,黄天当立。天命攸归,非人力可挽。"阅毕愕然,此非战书,竟是劝降檄文。
檄文指出,早年曹操任丘顿县令时曾捣毁当地神祠。
黄巾军认为曹操此举与信奉"中黄太乙道"的教义不谋而合。
该教派仅尊奉黄帝与老子,"余者皆伪神"。
故而将所有非正统祭祀场所尽数摧毁。黄巾军视曹操为"同路人",劝其"莫要执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