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成熟时,鲍信修书召曹操返城执掌兖州牧印。
曹操归城当日,鲍信亲赴十里郊外相迎。
一见曹操身影,鲍信当即抱拳单膝跪地。
"当今天下群雄,独曹公兼具匡扶汉室之胸襟与力挽狂澜之伟略。"
"其余诸侯虽兵强马壮,然终因才略不足,难逃败亡结局。"
"鲍信愿执鞭坠镫,效犬马之劳。"
曹操闻言神色动容,急跃下马相扶,念及鲍信素来倾力相助,更似能洞悉自己宏图大志,不禁感慨万千。
"允诚兄何须如此,曹某屡蒙厚恩,实乃命中之幸。愿与兄共襄盛举。"
入城途中,鲍信详述兖州局势:
"当今兖州八郡中,东郡、济北、陈留三郡皆心向明公。泰山郡守应劭亦表支持。任城郡守虽战殁,其属地亦可归入明公麾下。"
"然济阴、山阳、东平三郡尚未归心。济阴太守出身将门,素轻刘岱之能,现持观望之态。"
"山阳袁遗原本应允,突接袁绍密函后竟翻然变卦。"
"东平太守乃刘岱死忠,公然反对明公接任。"
"其余豪族皆随本郡太守之风。"
曹操闻言陷入沉思:济阴武夫不足为虑,袁绍从中作梗却需防备。
"用如此卑劣伎俩,果然还是当年那个妒贤嫉能、优柔寡断的袁本初。"
"至于剩下的东平太守,不配合也无妨,只要不搅乱州郡事务,不在危急时刻兴风作浪,留着他在世间扮演忠义角色又有何妨。"
曹操语气平淡:"允诚你已竭尽全力,余下三郡不足为虑,诚心相待即可。若仍不识抬举,届时铲除便是。"
曹操起身在厅中踱步,其实要解决三郡反对之声,只需做一件事就能化解。
"出兵青州大破黄巾,赢得民心所向,届时整个兖州民意尽归。"
"若攻克成功,更能占据青州疆域,收编降卒扩充我军,增强整体战力。"
"届时后方反对的三郡太守,再没理由与我作对。"
"即便不支持我担任兖州牧,也不敢做出损害兖州利益之举。"
"若仍执迷不悟行不义之事,那时我军前方无忧,铲除他们易如反掌。"
"大汉东部尽归我曹操掌控,届时奉天子诏令,召集诸侯讨伐董卓,我曹某也能占得一席之地。"
鲍信听罢,顿觉豪情万丈,未料曹操目光如此长远。
初入兖州便已破局谋篇,为宏图霸业谋划下一步,不禁对曹操更加敬服。
鲍信起身附和:"主公此计乃一石三鸟之策,允诚钦佩!"
"只待主公示下,我即刻调遣济北兵马前来助阵。"
荀彧在一旁略显忧虑却未出声,暗自思忖:
"青州黄巾虽号称十万之众,却不懂战阵,装备简陋,战力远逊朝廷正规军。"
"加上济北相鲍信援军,我军正规部队足有五万,另有四万黄巾降卒。"
"单凭兵力优势,要击溃青州黄巾叛军,胜算颇大。"
曹操所忧虑的,不过是黄巾余孽与盘踞冀州边界的黑山匪暗中勾结。
若两股流寇合兵,聚众将逾二十万。届时明公虽拥九万之师,纵使皆为朝廷经制之兵,恐亦难逃败绩。
然细察战事,无论是先前击退黑山军,抑或近日驱逐黄巾残部,其间皆见黑山匪影出没。
黑山贼折损颇重,而黄巾军战术散乱不成章法,二者合流之机不过十之一二。
唯恐天不遂人愿...
荀彧虽心存隐忧,然观曹公神色决然,便知此番进谏徒劳,亦不宜再谏。
一则此乃未定之数,若他日证实两寇未尝联手,便是妄言之过。
二则兖州确需拓展疆土以开新局。
曹公继任兖州牧,非奉天子明诏,乃顺势而为。故难以强收各郡兵权,虽居州牧之尊,实掌精锐不过五万。
较之他州牧守,尚不及半数。其余四万受降黄巾,未经操练,岂能比肩大汉王师。
若得青州,俘获十万之众,择其丁壮编入行伍,则明公霸业可期。
届时冀州边境十余万黑山贼,或遁入冀州,或为我所并,皆不足虑。
如此则由郡守之位,一跃而跻身天下雄主之列,号令兖州全军亦在指掌之间。此等宏图,孰能不动心?
若明公早存此念,强谏非但无益,反招嫌隙。为谋臣者,当知进退之
这次行动背后有重大利益考量,即便失利也有退路。百姓固然受苦,但曹操的实力不会动摇。
身为主将,若事事都依谋士之言,曹操的威信何存?
不如暂且观望。若遇险情,再为曹操谋划脱身之策也不迟。
曹操并非莽夫,并未贸然下令进攻,而是展开兖州地形图详细分析。
"围剿黄巾乱军必须速战速决,出手就要彻底击溃。"
"不过是一群走投无路的百姓临时凑成的乌合之众。"
"若遭重创必定军心涣散。"
"青州黄巾号称十余万之众,兵力几倍于我。"
"此战若不以气势压人,恐难避免重大伤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