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经阁一楼的【基础剑诀】与【阵法初解】区域沉浸了约莫一个时辰,林帆已将挑选的几枚核心玉简和典籍尽数解析完毕。凭借着先天之眼赋予的恐怖悟性与推演能力,他对青元剑宗的灵力运转特点、基础剑阵构建逻辑以及常见阵纹符文,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心中对于如何“包装”自身剑阵,已然有了几个初步的、可行的思路。
然而,他深知,若想使自身的“创新”显得更为合理、更有说服力,乃至在未来可能引起的高层询问中从容应对,仅仅了解基础是不够的。他需要一些更古老、更偏门,甚至带有一定争议性的阵法理念作为佐证,证明自己的“独特”剑阵是源于对某些古老残篇的领悟与改良,而非无根之木。
抱着这样的目的,林帆起身,将查阅过的典籍玉简一丝不苟地放归原处,随后循着楼梯,缓步登上了藏经阁三楼。
三楼的环境与一楼截然不同。空间依旧广阔,但光线更为柔和,甚至显得有些幽暗。书架不再是那种规整划一的制式灵木,而是形态各异,有些甚至是用天然的、带有静心凝神效用的奇石打磨而成。空气中弥漫着更为浓重的、混合着陈旧纸张、古老灵墨以及淡淡霉味的独特气息,这是岁月沉淀的味道。此处的弟子更是稀少,寥寥数人分散在极远的角落,如同石雕般静坐,全身心沉浸在各自的感悟中,几乎感觉不到生息。这里,是存放【古籍与残篇】的区域,充满了未知与可能,也意味着艰深与冷僻。
林帆放轻脚步,神识如同无形的触角,小心地掠过一排排书架上的标签——《古剑符考》、《失传炼器术辑录》、《未解阵法残卷》……他的目光冷静而专注,快速筛选着可能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当他走到靠近三楼深处,一排明显布满灰尘、书架材质都显得格外古旧,显然少有人问津的区域时,他的脚步不由自主地放缓了。
在那排书架的尽头,靠窗的位置,立着一道熟悉而又陌生的清冷背影。
那人身着一尘不染的月白道袍,身姿挺拔如雪山青莲,墨发如瀑,仅以一根简单的木簪束起。窗外透入的、被阵法柔化了的光线,勾勒出她完美的侧脸轮廓,肌肤莹白胜雪,唇色淡樱,只是那双本该映照山河的美眸,此刻却微微低垂,凝视着手中之物,黛眉轻蹙,仿佛遇到了什么难以化解的阻滞。她周身自然散发着一股生人勿近的寒意,将周围的尘埃与喧嚣(尽管此地本就极其安静)都隔绝开来,自成一方冰雪世界。
正是宗主亲传弟子,洛清雪。
林帆认出了她,心中并无太多波澜。他本不欲打扰,更无意与此等人物产生不必要的交集,便准备从书架的另一个方向悄然绕过,继续自己的搜寻。
然而,就在他目光即将移开的刹那,无意间扫过了洛清雪身前——她左手捧着一枚颜色暗沉、边缘甚至有些许破损的古老玉简,右手则并指如剑,以精纯的灵力在身前虚空中,勾勒出一幅复杂而残缺的阵图虚影。那阵图光芒流转,却明显在几个关键节点处显得晦暗不明,灵力流转滞涩,旁边还有一行以灵力书写的小字标注:《上古剑阵残篇推演·局部》。
林帆的目光,被那幅阵图吸引了。并非因为洛清雪,而是纯粹出于对阵道本身的专注与敏感。以他在大易周天剑阵中锤炼出的、远超此界寻常认知的阵道造诣和那种近乎高维的视角,他一眼便看出,那阵图虚影中,一处位于“天璇”星位向“天玑”星位过渡的关键灵力回路,其推演方式存在明显问题。
后世的推演者,似乎陷入了某种思维定式,为了追求所谓的“圆融”与“契合某种已知理论”,将原本可能简洁直接的连接路径,设计得过于迂回晦涩,添加了数道不必要的转折与缓冲节点。这看似谨慎,实则画蛇添足,导致灵力流经此处时,必然会产生不必要的损耗与滞涩,严重影响了整个残阵至少三成的威力与流畅度。这绝非原阵图的本意,而是后世推演者思路受限、未能真正理解上古阵道“直指核心”的简约之美所致。
这是一种见识与层次上的差距,如同大学生看小学生费力地解一道复杂方程,一眼便能看出其方法走了弯路。
林帆并非刻意想要表现什么,也并非存心要指点洛清雪。纯粹是出于一种对阵道瑕疵的本能反应,一种见到精妙事物被错误解读时的不吐不快。在途径洛清雪身后,两人距离最近的那一刻,他几乎是下意识地,以仅能他们两人听到的、微不可闻的音量,如同陷入沉思者的喃喃自语,低声道:
“此处若舍‘曲径’而取‘弦直’,引庚金锐气直贯,或可更畅。”
他的声音平静无波,说完,脚步并未停留,依旧保持着原有的节奏,向着书架另一侧走去,仿佛真的只是路过时无意识的灵光一闪。
然而,这话语落入正全神贯注、心神几乎完全沉浸在那推演难题中的洛清雪耳中,却不啻于一道惊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