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元十八年八月,世界的分裂已不再是暗流涌动,而是化作了公开对立的宣言。
柏林,无忧宫镜厅。德皇威廉二世身着戎装,胸前挂满勋章,站在铺着猩红色天鹅绒的长桌前。他的两侧,分别站着美国特使亨利·怀特、沙皇俄国的全权代表谢尔盖·萨宗诺夫伯爵、意大利首相乔瓦尼·乔利蒂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大维齐尔赛义德·哈利姆帕夏。长桌上,摊开着一份装帧精美的条约文本——《柏林公约》。
镁光灯闪烁不停,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威廉二世志得意满,用他那特有的高亢嗓音宣读着公约序言:......鉴于当前国际局势,为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秩序,保障各签约国之独立、安全与正当权益,抵御来自东方的、非基督文明的扩张与威胁......德意志帝国、美利坚合众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基于共同之信念与利益,自愿结成永久性之防御同盟......
《柏林公约》的签署,标志着新同盟国集团(亦称柏林集团)的正式诞生。公约不仅规定了军事互助条款,更明确将中华帝国定义为破坏现有国际秩序的根源所有文明国家的共同威胁。消息传出,举世哗然。一个横跨大西洋、贯穿欧亚大陆的庞大军事政治同盟,以毫不掩饰的敌意,向东方的新兴帝国亮出了锋利的獠牙。
新京,武英殿。几乎在柏林签约的同时,一场同样庄严的仪式正在举行。
皇帝柏凌云端坐龙椅,神情肃穆。下方,英国首相阿斯奎斯特使、法国流亡政府总理阿里斯蒂德·白里安、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的特使以及葡萄牙总统的特使,依次在《新京联合宣言》上签下了名字。宣言重申并强化了《新京密约》的精神,明确宣告:为抵御柏林集团之侵略野心,维护世界之自由与正义,中华帝国、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法兰西共和国(流亡政府)、西班牙王国及葡萄牙共和国,结成牢不可破之同盟,直至共同之敌人被彻底击败......
新协约国集团,就此屹立于世界东方。
世界地图被迅速重新描绘。两大阵营展开了疯狂的全球“拉拢战”,每个大陆都成为了外交博弈的战场。
在东欧,局势最为明朗且充满火药味。德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将奥匈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和罗马尼亚王国拉入同盟国阵营,形成了牢固的中欧-东欧集团。而新协约国则成功争取到希腊王国的支持,使其成为在巴尔干对抗奥斯曼土耳其的前哨。而塞尔维亚王国,其本土虽在战争初期沦陷,但其流亡政府坚定地站在新协约国一边,继续为复国而斗争。
在西欧,荷兰与比利时在世界大战初期就已经被德国占领。如今,这两国名义上由亲德的“看守政府”管理,实质上已成为德国战争机器的一部分,其境内的港口、铁路和工厂正全力为柏林集团服务。
在亚洲,局势更加复杂。波斯(伊朗) 在帝国的积极运作下,出于对北方沙俄和西方奥斯曼的传统恐惧,经过激烈内部斗争后宣布加入新协约国。阿富汗埃米尔也在权衡利弊后选择加入协约国,希望在帝国的保护下维持独立。在南亚次大陆,尼泊尔王国和不丹王国基于与帝国的传统特殊友好关系,宣布加入协约国。
美洲大陆上,美国凭借其影响力,成功将巴西共和国、阿根廷共和国、秘鲁共和国等拉入同盟国阵营。而智利共和国则出人意料地宣布加入协约国,希望借助帝国之力抗衡阿根廷的威胁。墨西哥则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被迫加入同盟国。委内瑞拉共和国在经过激烈内部争论后,最终选择加入协约国,希望借此摆脱美国的影响。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等中美洲国家则宣布保持中立。
非洲大陆上,尽管埃塞俄比亚帝国保持中立,但其余殖民地基本按照其宗主国的选择分别站队。值得注意的是,利比里亚共和国在美国的压力下宣布加入同盟国。整个世界的政治版图被泾渭分明地划分为两大阵营,每个大陆都出现了对峙的态势。就连偏远的太平洋岛国也不得不在这场全球对峙中做出选择,萨摩亚、汤加等岛国在帝国的影响下宣布支持协约国。
武英殿的灯火,再次彻夜长明。这一次的御前会议,气氛与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充满了大战将至的决绝与紧迫。
诸卿,柏凌云的声音回荡在殿中,沉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柏林集团已然亮剑!此非一城一地之争,乃帝国国运之所系,文明存续之关键!朕决意,帝国即刻进入非常时期,举全国之力,应对此亘古未有之变局!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战略地图前,目光如炬:朕与大都督府、内阁已议定总体战略:先欧后美,以北制俄,以海破局! 首要目标,是在欧洲方向,配合英、法、西、葡盟友,粉碎德国的进攻,稳住阵脚;在北方,以强大陆军集群,彻底打垮沙俄复辟政权,永绝北患;在海洋,我们的舰队要主动出击,夺取制海权,切断柏林集团的海外联系,并伺机在太平洋上打击美国力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