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铺正准备落笔,意识中的系统界面忽然主动闪烁起来,跳出了一个她之前未曾注意到的分类——【技术蓝图库(时代适配版)】
【检测到宿主强烈技术改良需求,且所处时代背景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放限定图纸库,可消耗能量点兑换技术图纸。注:超越时代过多的技术将无法显示或需巨额能量点。】
苏晚心中一震,这简直是雪中送炭!
她立刻浏览起来,果然找到了关于“东方红”系列拖拉机的一系列改进图纸,从液压系统、传动效率到驾驶室人机工程,都有详尽的分阶段改良方案。
【兑换“东方红-54/75系列中期改进型液压系统与快速挂接装置简图”及“简易减震座椅底座结构图”,需消耗能量点20点。是否兑换?】
“兑换!”苏晚毫不犹豫,能量点就是用来提升自己的,此刻正是时候。
脑海中瞬间涌入大量清晰的信息流,不仅仅是图纸,还包括了改进原理和简化方案。
苏晚精神大振,就着昏黄的灯光铅笔在纸上飞速舞动。
她并非完全复制,而是将系统提供的先进理念与昨天自己观察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绘制出的图纸既保持了符合当下审图的习惯,又处处透露出超越时代的巧思。
第二天早上,苏晚看着窗外略远的路程,心里琢磨着天天这么走路上下班确实费时费力,是得想自行车了。
不知道管理局或者顾衍之部队那边有没有渠道。
快到管理局那栋灰扑扑的小楼时,还没进门就听见里面传来激烈的争吵声,嗓门最大的正是孙总工和刘教授。
“就不能保守一点吗?稳扎稳打不出错就是胜利!”刘教授的声音带着焦虑。
“保守保守,就知道保守!老刘,这是个机会,让外国人看看我们不是只会模仿!哪怕只有一点改进也是我们的态度!”孙总工寸步不让。
“态度?万一画虎不成反类犬,态度就成了笑话!”
“你这人就是太悲观!我觉得那小苏同志提的思路有点意思。”
“有意思?那是冒险!她一个年轻同志,想法天马行空,我们能拿国家任务陪着她冒险吗?”
苏晚在门口停住了脚步。
她听出来了,争论的焦点似乎就是她昨天提出的建议。
她没有感到委屈或愤怒,反而心中一暖,这两位老专家争吵得面红耳赤,但初衷无一不是为了把事情办好,为了国家的颜面,只是理念和性格不同。
现在进去恐怕会让场面尴尬,她正犹豫着,昨天帮她办入职的那位行政干部张干事正好匆匆从外面回来,一脸愁容。
“哎,苏晚同志你来了,正好,快,跟我去后面仓库那边!”
张干事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收割机那边也卡住了,请来的几位农科院的专家和咱们的老师傅意见不统一,吵得比里面还凶!都快打起来了!你去看看,能不能从维修角度给点实在意见?”
这是个避开办公室里尴尬的好机会,苏晚从善如流:“好的张干事,我去看看。”
仓库后面的空地上,一台相对而言比较崭新的联合收割机停在那里,旁边围着五六个人,个个脸色激动。
两位穿着中山装,学者气质的应该是农科院的专家,另外几位是管理局自己的老师傅。
“加装秸秆还田装置是绝对必要的,这是未来趋势,能增肥地力!”一位农科院专家挥舞着手臂。
“王工,你说得轻巧!动力够不够?结构强度怎么保证?时间这么紧,装上去万一趴窝了,谁负责?”一位老师傅梗着脖子反驳。
“就是!要我说,就把现有的割台和脱粒筒再调试精细点,保证展会时别出故障,比啥都强!”
“目光短浅!这是展示我们综合能力的机会!”
张干事挤进去:“各位老师,消消气,消消气!这是我们新来的技术员苏晚同志,让她看看,或许有别的思路?”
那几位正吵得上头,看到一个年轻姑娘过来都愣了一下,随即露出“又来一个添乱”的表情。
农科院的王工皱着眉:“小同志?这事不是看看就行的。”
苏晚却没在意他们的态度,她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那台收割机吸引了。
她绕着机器走了一圈,这里敲敲,那里看看,又钻进驾驶室看了一下操作杆布局。
然后她抬起头,语气平静却直接切入要害:“各位老师,加装完整的秸秆还田装置确实工程量大,时间可能来不及。但是,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一个折衷方案?”
争论声小了下去,大家都看向她。 “折衷?怎么折衷?”王工问。
“现有的收割机,割茬普遍较高,秸秆浪费且不利于后续耕作。”
苏晚指着割台下方,“我们是否可以设计一个简易的秸秆粉碎抛洒装置,不追求完全还田,只将高割茬粉碎后均匀抛洒在地表,这样既能部分实现还田养地的效果展示我们的理念,又能省去复杂的深埋结构,对动力要求增加不大,结构上也更容易实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