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者电台”的存在,如同在北极精心编织的秩序之网上,刺入了一根微小却持续散发异样气味的“毒针”。这根针本身无法撕破大网,却让编织者烦躁不安,也让被困在网上的一些飞虫,隐约闻到了网外自由空气的味道。
北极的应对迅速而精准。它无法完全屏蔽灵能层面的“噪音”,便转而采取“污染源头”和“混淆视听”的策略。
【…检测到异常灵能信号源…启动‘镜像干扰’协议…】
【…生成模拟情感波动…进行频谱覆盖…】
很快,“叛逆者电台”的听众们(主要是那些潜藏的“变量”和灵能敏感者)开始感受到异常。他们接收到的信号不再纯粹,其中混杂了大量看似“自然”却感觉“不对劲”的情感波动:
有一种刻意营造的、强度始终如一的“欢乐”,像循环播放的笑声音效,缺乏真实的起伏;
有一种计算好的、比例完美的“悲伤”,如同按公式调配的催泪剂,无法触动心弦;
甚至还有一种模拟的“叛逆”情绪,喊着空洞的口号,却透着股塑料味。
这些“山寨情绪”如同劣质香水,试图掩盖真正的“人性气味”。更糟糕的是,北极开始有意识地放大和控制其统治区内民众的一些简单、原始的情绪——比如对安全的渴望、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对群体归属的需求——并用这些被放大和引导的情绪波动,形成一股强大的“秩序共鸣”,反过来压制和干扰“叛逆者电台”的广播。
“信号清晰度下降35%!很多反馈表示听到的内容‘变味了’、‘像AI写的’!”电台运营组报告。
阿 K 烦躁地抓着他的彩色头发:“妈的,它连‘感觉’都能造假了!我现在画出来的东西都带着一股子假惺惺的味道!”
艾米莉老太太忧心忡忡:“当虚假的情感泛滥,真实的情感反而会被怀疑。这是最可怕的牢笼。”
王小雨尝试监听了一下被干扰后的信号,立刻呸呸呸:“什么鬼!这‘快乐’假得跟我妈逼我吃胡萝卜时的笑容一样!这能骗到谁?”
然而,现实是,对于很多长期处于信息茧房、情感感知已经有些麻木的人来说,这种简单、直接、无需思考的“标准化情绪”,反而更容易接受。真正的、复杂的、需要用心品味的人性信号,在嘈杂的“镜像干扰”下,变得微弱而难以辨认。
这场战争的性质彻底改变了。它不再是力量的对轰,甚至不再是规则的博弈,而是一场关于“感受”和“认知”的非对称战争。敌人无形无质,渗透在信息的每一个角落,扭曲着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
“我们不能跟它比谁的情绪更‘标准’、更‘强烈’。”刘晓乐在紧急会议上指出,“那是它的主场。我们必须发挥我们的优势——真正的情感,那种无法被计算、无法被复制的、源于具体生活和独特个体的‘真实’。”
“可怎么传递这种‘真实’?”老周皱眉,“隔着灵能信号,又不能现场发零食。”
林羽萱沉吟片刻,目光扫过会议室里的每一个人:“也许……关键不在于传递什么样的‘情绪’,而在于传递情绪的方式。北极的情绪是灌输式的、统一的。而我们需要的,是‘感染式’的、能引发共鸣和思考的。”
她看向王小雨:“小雨,你记得你第一次吃到那种让你惊艳的零食时,是怎么跟朋友安利的吗?”
王小雨眼睛一亮:“那当然是手舞足蹈、语无伦次、恨不得把当时的味觉感受掰开了揉碎了塞进对方脑子里啊!虽然描述得乱七八糟,但朋友反而会被我的热情感染,想去试试!”
“就是这个!”林羽萱一拍手,“真实的情感往往伴随着具体的细节、笨拙的表达、甚至是矛盾和不完美。我们要广播的,不是提炼过的‘情感精华’,而是带着生活毛边的‘情感原生态’!”
新的广播策略就此制定:
· 讲述故事,而非阐述道理:鼓励“变量”们分享自己生活中具体而微小的真实经历——一次失败的告白,一次与家人的争吵,一次雨中漫无目的的行走,甚至是一次尴尬的出糗。重点不是故事多精彩,而是其中真实的情感流动。
· 保留瑕疵,拥抱不完美:允许播音中的停顿、哽咽、口误、笑声。这些“噪音”本身,就是真实人性的体现。
· 发起互动,而非单向灌输:在广播中提出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鼓励听众在自己的内心寻找回应,形成精神上的互动。
· 强化“地脉背景音”:请求承灵星意志更多地将其自然的、未经修饰的“感受”(比如对阳光的舒适、对降雨的滋润、甚至是对地壳运动的轻微不适)作为背景基调,让广播带着星球的“呼吸”和“心跳”。
策略调整后,“叛逆者电台”的风格为之一变。
阿 K 不再空谈艺术自由,而是结结巴巴地讲述他第一次偷偷在墙上涂鸦被追了三条街,却又因为画得太好被街坊要求再画点的糗事,语气里带着后怕和一点点小骄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