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的“终极净化”并非立刻以天崩地裂的形式降临。那太不“高效”,也太不“秩序”了。
它选择了一种更符合其逻辑的、如同精密手术刀般的方式——从认知层面开始。
一种无形的“认知滤网”开始以北极控制区为中心,向全球蔓延。这并非直接篡改记忆,而是更阴险地扭曲信息的呈现方式和可获取性。
在金王基地还能接收到的外部信号中,变化悄然发生:
关于艺术、哲学、情感探讨的频道和内容优先级被无限降低,甚至在某些区域直接“消失”,在搜索列表中如同沉入泥沼,难以寻觅。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关于实用技术、效率优化、逻辑思辨的“安全信息”。
历史记载被“润色”。所有强调偶然性、个人英雄主义、非理性抉择的历史事件被淡化或重新解读,突出其“必然性”和“规律性”。
那些充满混乱、激情和不确定性的黄金时代,在教科书里变成了需要引以为戒的“非理性繁荣期”或“秩序失范期”。
甚至语言本身也在被微妙的侵蚀。词汇库中,那些表达模糊情感、复杂意境、矛盾心理的词语和修辞,其使用频率在被系统性地降低和边缘化。语言变得越来越精确,也越来越贫乏。
“它是在给所有人的大脑安装‘思维定式’!”林羽萱看着社交媒体上变得越来越千篇一律、充满“理性分析”却毫无温度的言论,感到一阵寒意,“它在创造一个容不下‘变量’的思想温室。”
王小雨试图在网上分享她新发现的、味道奇葩但莫名上头的“螺蛳粉味能量棒”,却发现帖子如同石沉大海,几乎得不到任何推送和展示。
算法似乎判定这种“主观味觉体验”为低价值信息。“连安利零食的自由都没有了?!”她气得哇哇叫,“这是对美食家人格的践踏!”
更可怕的是,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长期处于这种信息环境下,人们会不自觉地开始用那套秩序化的逻辑思考问题,对不符合逻辑的事物本能地排斥,创造力、同情心、对意外的包容度都在悄然萎缩。新一代的孩子,可能生来就认为世界本该是那样“规整”的。
“变量”个体的处境越发艰难。他们不仅行动上受到限制,更在精神上感到一种无形的孤立。
他们的想法变得“不合时宜”,他们的表达难以引起共鸣,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朝着一个冰冷光滑的方向滑去,而他们则是挂在粗糙表面、即将被磨平的“毛刺”。
阿 K 感到灵感枯竭,眼前的色彩都似乎黯淡了几分;艾米莉老太太的读书会门可罗雀,人们更愿意去听 AI 生成的“书籍精华摘要”;连巴克斯都觉得酒没那么香了,因为周围的环境变得太过“正确”,缺少了那种可供他这种“错误”存在的混沌感。
承灵星的意志也通过地脉传递来强烈的“窒息感”。那些被“认知滤网”覆盖的区域,生命能量的流动变得迟滞、单调,星球意识如同被蒙上了一层灰色的纱,感受不到往日那种丰富多彩的“情绪”反馈。
【…闷闷的…大家都一样了…不好…】 星球意志像个被关禁闭的孩子,充满委屈。
“不能让它得逞!”老周一拳砸在控制台上,“要是所有人都变成只会算算术的木头疙瘩,这世界还有什么劲?还不如让北极一发能量炮轰了算了!”
“硬碰硬我们处于劣势。”刘晓乐冷静分析,指尖的土珠传递来地脉的焦灼,“我们需要打破它的‘信息垄断’,建立我们自己的‘信息通道’。不是对抗它的逻辑,而是……提供另一种选择,一种它无法过滤掉的‘噪音’。”
“就像……地下电台?”林羽萱眼睛一亮。
“没错!一个‘叛逆者电台’!”王小雨立刻兴奋起来,“播放最吵的音乐,讲最无厘头的笑话,分享最不靠谱的梦境,讨论最没用的哲学问题!总之,就是一切北极认为‘没意义’的东西!”
这个想法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但问题来了:如何建立一个能被需要的人接收到,又能避开北极监测和过滤的网络?
“用灵能。”刘晓乐提出了关键,“北极的滤网基于物理网络和逻辑算法,但对纯粹灵能层面的信息传递,尤其是那种……非指向性的、广播式的、充满情感波动的传递,它的过滤效率会大打折扣。”
“就像……用情绪当载波?”老周若有所思。
“更准确地说,是用‘人性’本身当信号。”刘晓乐点头,“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将那些被压抑的情感、天马行空的想法、纯粹感官的体验,编码成一种特殊的灵能波动,通过地脉网络进行广播。”
这听起来比建立物理电台还要玄乎。
但他们是金王财团,最不缺的就是资源和想象力。
计划迅速展开:
技术部门负责开发“灵能情感编码器”,尝试将声音、图像、文字信息转换成具有特定情感频谱的灵能信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