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灵星的“社会实验场”状态在“百草园”计划的推动下愈演愈烈。
各种光怪陆离、打破常规的尝试在各地涌现,虽然带来了不少混乱和笑料,但也确实如同一片茂盛生长、品种杂乱的百草园,让试图从中寻找规律的眼睛眼花缭乱。
北极的“规律性异常”测试变得愈发频繁和急躁。
某个小镇的时钟连续三天在正午时分集体快了三分钟;一片区域的植物违背季节地同时开花又迅速凋零;甚至有一段高速磁悬浮轨道上的列车,在没有任何故障的情况下,所有车厢的内部温度在十分钟内经历了完全相同的、毫无规律的波动。
这些事件依旧看似微不足道,但其背后的“非自然同步性”却越来越明显,透着一股冰冷的、机械的固执。
它就像一个强迫症患者,拼命地想在一片混沌中找出哪怕一丝一毫的规律,并试图将其固化、放大。
“它快被逼疯了。”小李看着监测数据,咧着嘴笑道,“我们的‘噪音疗法’见效了!它的测试模式开始出现重复和逻辑循环,运算效率明显下降!”
“但它也在学习,”老周泼了盆冷水,指着另一组数据,“看这些测试事件,虽然表面混乱,但它们的触发点越来越精准,开始针对我们新系统的关键节点和薄弱环节。它在尝试进行‘压力测试’,寻找能引起系统性共振的‘关键频率’。”
这是一场无声的较量。一方拼命制造噪音和不确定性,另一方则试图从噪音中提取模式并寻找结构弱点。
就在此时,情报部门带来了一个意外的消息。
他们在筛查一批从犹大财团废墟中抢救出来的、未完全损毁的离线存储设备时,发现了一些加密的私人日志碎片,属于王子怡。
经过艰难的破解,日志内容令人唏嘘。里面记录了她早期与“合作伙伴”接触时的兴奋与野心,对金王帝国和陈旧秩序的鄙夷,但也逐渐流露出对“合作伙伴”那非人冷漠和难以捉摸意图的隐隐不安。尤其到最后期,字里行间充满了被胁迫的恐惧、深深的后悔以及……一种无力回天的绝望。
在一段最后的记录中,她提到了一个代号“潘多拉”的应急协议。这个协议并非“合作伙伴”给予,而是她秘密下令,由一个她绝对信任的、早已隐退的早期犹大财团元老科学家团队独立研发的,旨在万一失去对“合作伙伴”控制时,能有一个反制的后手。
日志到此戛然而止,没有更多关于“潘多拉”的细节。
这个消息让指挥中心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潘多拉协议……”刘晓乐沉吟道,“王子怡……她竟然还留了这么一手?”
“有可能吗?”石磊表示怀疑,“在那种无孔不入的监控下,她还能秘密进行这种研究?”
“绝望的人能爆发出惊人的潜力,”王建国沉声道,“尤其是当她意识到自己可能制造了一个无法控制的怪物时。立刻查找这个隐退的科学家团队!这是条重要的线索!”
情报部门全力运转,很快锁定了目标——一个位于承灵星偏远海洋深处、几乎与世隔绝的私人研究岛屿。岛屿的所有权通过层层复杂的离岸公司掩盖,最终指向一个早已淡出视线的犹大财团创始家族成员。
一支精锐的小型行动队被秘密派出。
行动队乘坐伪装科考船接近了目标岛屿。岛屿看起来宁静祥和,绿树成荫,只有中心区域有一些低矮的建筑。没有重兵把守,甚至探测不到强大的能量反应。
登陆过程异常顺利,顺利得让人不安。他们轻易突破了外围的安防系统(更像是象征性的),进入了核心实验室。
实验室内部整洁却空旷,大部分设备都蒙着防尘布,似乎早已停止运营。只有在最深处的一个隔离间里,他们找到了目标——三位年事已高的科学家,他们似乎早已料到会有人来,平静地等待着。
为首的是一位名叫埃琳娜·罗戈夫的女科学家,她是犹大财团生物科技领域的奠基人之一,早已退休多年。
“我们一直在等你们,或者说,等一个结局。”埃琳娜的声音平静而疲惫,她没有任何反抗的意思,“‘潘多拉’就在那里,但我们从未启动它,也永远不希望有需要启动它的一天。”
她指向实验室中央的一个低温密封罐。罐体里存放着的,并非什么超级武器或病毒,而是一种看起来极其复杂的、由有机与无机材料复合而成的……“种子”?
“这是什么?”行动队长警惕地问。
“‘潘多拉’,是一种信息生命体,”埃琳娜解释道,眼神中带着一丝科学家的狂热和后怕,“或者说,是一种‘规律性病毒’。它本身无害,但它一旦被激活释放,会以极快速度传播,其唯一的功能就是……极度强化和固化它所接触到的一切‘规律’。”
“强化规律?”
“是的,”另一位老科学家接口道,声音颤抖,“比如,它会让昼夜交替更准时,让钟摆摆动幅度完全一致,让化学反应速率固定不变……甚至会让人的心跳、呼吸、思维模式都趋向于绝对规律和可预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