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王帝国遭遇“技术内核”污染和重创的消息,经过精心处理(隐去了最可怕的细节)后向全球公布,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本已不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新一轮的涟漪。
恐慌并未再次大规模爆发,但一种更深沉的、基于现实困境的忧虑弥漫开来。人们意识到,最大的保护伞并非绝对可靠。
刘晓乐的决策迅速而坚定。智居3.0系统开始了被称为“归朴”的大规模降级和安全重构。
许多需要依赖强大中央算力和可能存在隐患的“星语者”技术的进阶功能被暂时关闭或简化。
个性化推荐算法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更透明、基于社区投票和公开标签的信息流。
环境调节和物流配送回归到更基础的保障模式,允许更多本地化的人工干预和覆盖权限。
能源网络进行了去中心化改造,各个聚居区甚至街区级别的微电网被鼓励和加强,减少对主干网的绝对依赖。通讯方面,在保留主干网络的同时,古老的短波无线电、经过加密优化的区域网状网络(Mesh Network)甚至信使服务被重新启用和推广。
这套“原始网络”模式,效率无疑降低了,生活便利性也有所下降,但却给人一种奇异的“踏实感”。人们重新开始更多地依赖邻居、社区,依赖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和非自动化的服务。一种被迫的、但却隐隐焕发出生机的“低科技”生活形态开始出现。
金王帝国不再试图扮演全知全能的“守护神”,而是转变为“基础设施提供者”和“最终防线”,将更多的主动权和责任下放给了社会本身。
与此同时,“鼹鼠洞”实验室(搬到了一个新的、更简陋但安保措施提升到极致的仓库里)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老周和小李不再埋头破解那些高深莫测的远古科技,而是带领团队开始疯狂地研究“随机性”、“概率”和“非逻辑干扰”。
小李的那个报废的“因果率扰动探测器”被大卸八块,其核心原理被反复研究。
他们尝试制造各种能产生真正随机数或模拟量子不确定性的装置,从古老的真空管噪音发生器到利用原子衰变计数的原型机,甚至异想天开地试图捕捉大气中的静电干扰和宇宙射线波动来作为随机源。
“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噪音’,不是伪随机!”小李顶着一头更加狂野的头发,对着一个不断发出嘶嘶声和噼啪声的装置手舞足蹈,“要那种能让任何确定性算法都崩溃的、纯粹的混沌!”
老周则负责思考如何将这些“噪音”武器化。他们尝试制作各种“干扰弹”——特殊的能量包或信息包,其核心载波频率、振幅或数据序列不是固定的,而是由真正的随机源实时生成,使得其行为无法被预测和解析。
“这就像用一把不断改变形状和质量的钥匙去开锁,”老周解释道,“也许一万次里九千九百九十九次都失败,但只要有一次,钥匙的随机形状恰好卡住了锁芯里的某个薄弱点,就能让整个锁结构崩坏!”
他们进行的测试看起来既可笑又危险:一次测试中,一个加载了强随机波动的低能量脉冲,意外地让基地食堂的咖啡机连续工作了24小时,喷完了所有库存;另一次测试,则差点引发局部电网的谐波共振,导致跳闸。
但在这些看似胡闹的实验背后,一些微小的成功正在积累。他们发现,某些特定模式的随机干扰,确实能对残留的、微弱的寂灭能量波动(从被隔离的废墟中偶尔泄漏出的)产生短暂的抑制效果。
基地深处,对墨衡遗体的解剖和分析得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
他的大脑神经结构和生物基质并未发现明显的物理损伤或改造痕迹,但在其神经网络和残留的灵能场中,发现了一种极其特殊的、仿佛烙印上去的“信息伤痕”。
这种伤痕并非承载着具体信息,而更像是一种……“协议接口”或者说“指令集”的残影。它揭示了墨衡并非单纯被控制,而是在更早的时候(可能远在北极事件之前),其意识底层就被植入了一种高度加密的、非主动意识的“响应协议”。
当外界指令(来自北极)与这个“协议”匹配时,他就会自动执行,而自身意识甚至无法察觉异常,只会觉得那是自己的决定。这是一种极其高明和隐蔽的控制方式,近乎于修改了一个人的“底层代码”。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脊背发凉。这意味着,敌人对人的掌控,可能早已在无声无息中渗透,防不胜防。
“立刻对所有高层、关键技术人员、尤其是接触过‘星语者’遗产的人员,进行最详细的神经扫描和灵能深层探析!”王建国下令,语气前所未有的严峻。
一场内部筛查悄然展开,果然发现了几名潜伏极深的、同样被植入“协议”的人员。他们平时表现毫无异常,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会被激活。所幸发现及时,都被严格控制起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