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剧院里那场短暂而残酷的“平等对话”,像一场高烧后的骤冷,让温窈的头脑异常清醒,也异常疲惫。她没有回头,沿着荒草丛生的后院小径快步离开,直到确认身后无人跟踪,才在一个公交站台停下,混入晚归的人流。沈砚清坦白的真相,像一把钝刀,在她心上来回切割,父亲的形象在光辉的受害者与心存侥幸的赌徒之间摇摆,让她痛苦不堪,却也彻底斩断了最后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
她不再回周时安提供的安全屋。那里只是另一个精致的牢笼。她用身上最后的现金,在城市的另一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管理混乱的片区,租下了一个按日计费的、仅有几平米的隔断间。这里嘈杂、拥挤、卫生条件堪忧,但 anonymity 极高,无人关心你的来历。她需要绝对的隐匿,来消化信息,并规划下一步。
她将那枚真正的存储卡里的内容,在网吧的电脑上做了多重加密备份,分别存放在几个不同的网络云盘和加密邮箱里,设置了触发条件。原件则被她藏在一个绝对意想不到的地方——她父亲墓地旁边一棵老松树下的石块里。这是她小时候和父亲之间的秘密,只有他们两人知道。完成这一切后,她销毁了所有临时使用的电子设备,彻底切断了与周时安的可能联系。
她知道,与沈砚清的“休战”脆弱得不堪一击。他口中的“真相”未必是全部,沈怀山的阴影、顾衍之的威胁依旧悬在头顶。她不能将希望寄托于任何人的“坦诚”或“保护”。她必须拥有自己的筹码和力量。
她的目标更加明确:找到能直接证明沈怀山采用非法手段胁迫父亲的证据,以及,查明父亲在项目后期发现问题时,是否留下了其他反击的后手。林老伯的笔记本和存储卡是重要线索,但还不够直接。她需要更确凿的东西。
她开始更加系统、也更加冒险地行动。她利用在沈氏工作期间积累的人脉印象(尽管微薄)和对内部流程的了解,开始尝试接触一些早已离职的、可能与“晨曦科技”项目有间接关联的前沈氏员工。她伪装成进行学术研究的学生,以撰写关于本土企业早期发展案例为由,通过行业论坛、校友会等渠道,小心翼翼地约见、访谈。
这个过程如履薄冰。大多数人讳莫如深,或记忆模糊。但也有极少数人,在卸下防备后,会透露出一些耐人寻味的碎片。一位退休多年的老财务隐约提及,项目初期有几笔巨额“咨询费”支出异常,流向几家注册在维京群岛的空壳公司,最终似乎与当时一位颇有背景的“林姓顾问”有关。另一位曾参与项目技术评估的已故高工的遗孀,在整理丈夫遗物时,曾发现一些手写笔记,对项目采用的某项核心技术的专利来源提出过质疑,认为存在侵权风险,但笔记后来“不翼而飞”。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与林老伯的记载相互印证,逐渐勾勒出“晨曦科技”项目在光鲜外表下,可能存在的资金腾挪、技术剽窃等灰色操作。而那位“林姓顾问”,无疑就是关键中的关键——林老伯。
温窈将目标再次锁定在林老伯身上。但自从东礁港一别,林老伯和孙女晓慧如同人间蒸发,音讯全无。是躲起来了,还是……遭遇了不测?温窈不敢深想,只能将这条线暂时搁置。
就在她几乎山穷水尽之际,一个偶然的发现带来了转机。她在反复研究父亲那堆遗物时,在一本看似无关的、关于古典建筑结构的专业书籍的夹页里,发现了一张褪色的、折叠得很小的便签纸。纸上用铅笔写着一串毫无规律的字母和数字组合,像某种密码,旁边还有一个模糊的印章痕迹,依稀可辨是“市图珍本室”的字样。
市图书馆的珍本特藏室?父亲去那里做什么?这串密码又是什么意思?
一种强烈的直觉告诉温窈,这可能是父亲留下的另一条线索。她立刻行动,再次伪装身份,前往市图书馆。珍本室需要特殊证件和预约,管理严格。温窈借口研究地方志,费了一番周折才得以进入。她按照便签上模糊的提示,在浩如烟海的古籍索引中艰难地搜寻,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几乎一无所获。
就在她准备放弃时,她的目光无意中扫过一排关于近代城市建筑档案的微缩胶卷目录。其中一个编号,与她手中的密码有部分吻合!她心脏狂跳,立刻申请调阅。当管理员将那一盒沉重的胶卷递给她时,她的手心全是汗。
在昏暗的阅读室里,温窈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微缩胶片阅读器。胶卷内容大多是些枯燥的城市规划图纸和旧公文。她一帧一帧地仔细查看,眼睛酸涩不堪。终于,在接近胶卷末尾的一帧不起眼的附件页上,她看到了!那是一份用老式打字机打出的、关于某地块土地使用权转让的补充协议草案的附件,协议双方赫然是“晨曦科技”和另一家她没听过的公司。而在这份附件页的空白处,有人用极细的钢笔,手写了几行小字,正是父亲温明远的笔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