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烬之城在绝望的深渊边缘,抓住了一根名为“可能性”的蛛丝。来自“永恒林海”的黑盒子信息,如同在干涸河床上凿出的泉眼,虽然细微,却让濒死的生命看到了延续的希望。成功利用天然时空共振腔进行超距通讯的测试,更是将这希望从虚无的幻影拉入了可触碰的现实领域。整座城市,这台本已濒临报废的庞大机器,在“共鸣”这一全新概念的驱动下,爆发出惊人的韧性,开始了新一轮的、目标明确的艰难重建。
中央指挥所的露台已被加固并扩展,成为了临时的“共鸣计划”指挥中心。阿雅站在这里,目光扫过下方废墟上忙碌的景象。不再是漫无目的的清理,而是有规划地拆除危楼,平整土地,搭建起一座座结构奇特的新建筑。这些建筑不再是传统的晶化合金风格,而是融合了星尘遗民生命科技和从黑盒子生物晶体中逆向工程出的部分原理,表面覆盖着能够吸收并转化特定能量频率的活性材料,形状如同巨大的聆听之耳或绽放的花萼,它们的核心任务只有一个——捕捉、放大、定向发送与“永恒林海”可能产生共鸣的信号。
伊莎贝尔(本部)的全息影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凝实,尽管虚拟面容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但眼神中燃烧着技术突破带来的兴奋火焰。“共鸣感应阵列第三期扩建完成,覆盖范围扩展至行星轨道外围。新型‘生物谐振晶体’的培育成功率提升至百分之十五,虽然产量极低,但足以制造核心的共鸣发生器了。”她调出数据流,展示着复杂的能量频谱图,“根据对天然共振腔反馈信号的分析,我们初步构建了一个‘林海’可能使用的共鸣频率模型,虽然误差范围极大,但总算有了明确的目标。”
老教授的声音通过通讯器传来,背景是培养皿轻微的嗡鸣:“生命能量调和取得进展!我们成功模拟出了一种接近黑盒子生物晶体能量特征的生命波动,虽然稳定性很差,但至少证明了这条路是通的。凯尔带回的共振腔环境样本显示,那里存在一种独特的微观生态,可能对稳定共鸣信号有重要作用,正在尝试进行实验室复现。”
凯尔本人则站在阿雅身旁,银色的眼眸望着星空,仿佛在倾听无声的乐章。他的脸色依旧苍白,时空感知的过度使用让他消耗巨大,但气息却比之前更加沉静和深邃。“时空的‘弦音’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监视者’留下的秩序印记正在缓慢污染本星系的背景波动,就像噪音干扰着纯净的音乐。我们必须加快速度,在通道被彻底污染前,建立起稳定的链接。”
阿雅静静听着,心中既有欣慰,也有沉重的压力。每一步进展都伴随着巨大的困难和风险,资源的匮乏更是悬在头顶的利剑。每一次能量实验的失败,都可能消耗掉宝贵的储备;每一次阵列的启动,都在透支着本已脆弱的地脉能量。但她不能表现出丝毫犹豫。
“优先保障共鸣阵列的能量供应,哪怕压缩其他区域的配给。”阿雅的声音平静却坚定,“伊莎贝尔,集中算力,优化频率模型,我们需要一次成功的、具备足够信息量的主动呼叫,而不仅仅是测试信号。老教授,加快生命能量的稳定化研究,我们需要一个可靠的‘声音’。凯尔,继续监控时空背景,寻找任何可能优化信号传输路径的天然‘波导管’。”
命令化作行动。灰烬之城如同一个精密的蜂巢,所有工蜂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任务忙碌着。希望,成为了最有效的催化剂。
数周后,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即将到来。经过无数次模拟和失败,第一台具备实际通讯能力的、被命名为“初声”的大型共鸣阵列准备就绪。它位于城市原址最高的一座山丘上,由无数生物谐振晶体和精密能量导体制成,形如一朵指向星空的巨大银色花朵。它的核心,安置着老教授团队倾尽心血培育出的、最稳定的一块生物晶体,内部编码了一段包含灰烬之城基本信息、现状简述以及寻求结盟意愿的复杂信息流。
能量供应线路如同血管般连接着地脉能量节点和仅存的几台聚变反应堆,所有非必要用电已被切断,整座城市的能量如同百川归海,汇聚于此。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信号的发送。
阿雅站在阵列控制中心内,手心微微出汗。这次尝试,关乎的不仅仅是技术验证,更是文明的命运。成功,可以打开一扇通往盟友的大门;失败,则可能耗尽宝贵的资源,让本就脆弱的城市雪上加霜。
“能量储备达到临界值!”
“共鸣频率锁定,误差率百分之七点三!”
“时空坐标校准,指向‘永恒林海’预测方位!”
“生物晶体活性稳定,信息流加载完毕!”
伊莎贝尔的声音通过广播传遍控制中心:“准备发射!倒计时十秒!”
十、九、八……阿雅闭上眼,将手按在控制台上,灰烬令牌传来温润的波动,她将自己的意志与阵列连接,试图用平衡之力抚平任何可能的不稳定因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