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载磨锋十策彰,汉家气象换新章。
医施瘴地生民赖,路贯崇山驿骑忙。
边屯粟积烽烟固,苑马蕃滋甲胄扬。
更秉初心砺长剑,待驱魏骑复中原。
七、医道广布,瘴疠初平:悬壶济世安黎元
数字为证: 太医院令董奉奏报,九年间,编订刊印《蜀中验方集》、《南中瘴气避治要略》、《行军金疮急救方》等医书 十万册,分发各州郡及边军。在成都、汉中、江州、南中味县(今云南曲靖)设立四大“惠民药局”,平价或免费施药。培训并派驻各郡县之“官医” 六百五十名,医徒 一千二百名。针对南中瘴疠,研制“避瘴散”、“祛瘟汤”有效验方,配发戍边军民,南中戍卒及移民因病死亡率较砺锋初年下降 七成!
实例为凭: 南中建宁郡(今云南曲靖),湿热蒸腾。新设的“南中惠民药局”内,药香弥漫。太医丞吴普(华佗弟子,被征辟入蜀)正带着几名当地招募的医徒,为排队的军民诊脉。一患瘴热数日、奄奄一息的军士,灌服了“祛瘟汤”后,当夜高热渐退。三日后,竟能下地行走。他挣扎着跪在吴普面前:“谢神医救命之恩!” 吴普扶起他:“此乃陛下圣恩,朝廷之力,非我一人之功。要谢,当谢陛下遣我等来此,更谢朝廷遍寻良方,广布药材!” 药局外墙上,张贴着图文并茂的《避瘴要诀》,识字的军士正大声念给不识字的百姓听。
变化可视: 益州郡县,官医坐堂问诊渐成常态。昔日百姓患病,“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的惨状大为减少。南中湿热之地,因瘴疠而十室九空的村落重现人烟。军中因伤病减员锐减,士气大振。
民众回声: 越嶲郡(今四川西昌)一山寨头人,带着族人跋涉百里,将一块刻有“汉家神医,泽被山野”的木匾送到郡衙,恳请转呈朝廷。头人用生硬的汉话说:“以前,寨子里的人病了,只能求山鬼。十个病,九个死。现在,官家派了神医,送了神药(指避瘴散),救了我们很多人的命!山鬼不如汉家皇帝好!” 朴素的言语,道尽了南中百姓的感恩。
八、路桥通达,关隘雄峙:天堑变通途
数字为证: 工部将作司核验:九年间,重修、扩宽、取直褒斜道、金牛道、米仓道、阴平道等主干栈道 一千二百里!新建、加固各类桥梁(石拱桥、铁索桥) 八十七座!于剑阁、葭萌关、阳平关、江油关等要害处,增筑棱堡、箭楼、瓮城 三百四十五座!开凿穿山隧道(以火烧水激法) 三处,总长 五里余。耗费工料、钱粮 难以计数,征发民夫、军卒、匠作累计 两百七十万人次。
实例为凭: 剑门关。昔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绝险之地,如今更显雄浑。关城在原有基础上,向两侧绝壁延伸,增筑了数座悬空而出的“鹰翅堡”,堡上架设着威力巨大的新式三弓床弩。关前狭窄的古栈道,已被拓宽一倍,并凿入山壁形成半隧道式廊道,可容四马并行,顶部设有落石孔、注油槽等防御设施。主持此项工程的将作大匠马钧(改进龙骨水车者),指着脚下深谷和坚固的新关城对刘禅派来的巡视官员说:“此关如今,真乃铁壁铜墙!魏军纵有百万,难越此天崭!栈道拓宽,更利我大军辎重转运,出师之速,倍于往昔!”
变化可视: 金牛道上,驮马商队络绎不绝。宽阔平整的栈道取代了昔日的崎岖鸟道,沿途驿站、哨所修葺一新,提供食宿补给与护卫。阴平小道(邓艾灭蜀之路),亦被蜀军彻底掌控,险要处皆筑堡设卡,昔日“奇袭”之径,已成绝路。汉中至成都的物资转运时间,缩短近半。
民众回声: 一常年行走金牛道的商队护卫首领,站在新拓宽的栈道上,望着脚下深渊和对面的“鹰翅堡”,对同伴感慨:“以前走这路,腿肚子都转筋!生怕一阵风连人带马刮下去。现在?路宽了,险处加了石栏,走起来踏实多了!沿途还有官兵巡逻,山匪绝迹。这钱粮,朝廷花得值!这是给咱行路人修了一条活命路、发财路!”
九、边屯实塞,烽燧相望:铸就金汤之固
数字为证: 兵部职方司奏报:九年间,于关中前线、南中北境(防吴)、南中西南(抚夷)新设大型军屯据点 四十五处!移民实边(含军属、罪徒、流民) 十八万户!开垦军屯田 三百八十万亩,民屯田 二百二十万亩。沿边境线新筑、重修烽燧、斥候堡 六百八十座!配属精锐戍卒 四万五千人,且耕且战。边屯所产粮食,除自给外,年输内地 四百万石。
实例为凭: 陇山南麓,新设之“定西堡”军屯。时值隆冬,堡墙高耸,垛口后戍卒警惕地了望着北方。堡外,大片平整的梯田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堡内,却是热火朝天。军士们或在匠营内修理兵器、打造农具,或在暖棚内侍弄越冬蔬菜,或在学堂教自家孩童识字。屯长王平(非大将王平)指着粮仓中堆积如山的谷米和地窖里成堆的萝卜、白菜,自豪地对巡查的姜维说:“将军!咱定西堡五千军户,今年粮食自给有余,还上交了五万石军粮!冬天有暖棚菜,有腌肉,有地火龙取暖,冻不着饿不着!士卒安心,家属乐业。魏狗敢来?咱堡里男女老少都能上墙头砸他几石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