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气潮覆盖华夏第三年的初秋,中原大地的河南省会郑州,灵韵与烟火气交织得格外浓烈 —— 黄河岸边的杨树叶泛着淡金色光泽,街头巷尾的早餐摊飘着灵韵滋养的胡辣汤香气,连公交车窗上的晨露,都折射着细碎的灵韵微光。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外,数万名怀揣修仙梦想的百姓从河南 17 个地市涌来,队伍蜿蜒过三条街道,他们等待的,是华夏修仙学院首批招生中竞争最激烈的省份考核之一。
叶尘站在会展中心顶楼,淡金色仙元化作的监控网覆盖着整个考核区,指尖悬浮的 “全国招生名额分配表” 清晰显示:华夏 34 个省级行政区(含 23 个省、5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2 个特别行政区)共分配 个招生名额,分配依据为 “人口规模占比 40% 地域面积占比 30% 灵韵覆盖基础占比 30%”。其中,河南省以 9936 万常住人口(全国第三)、16.7 万平方公里地域面积(中原核心区)、灵韵覆盖达标率 92%(全国前十)的综合优势,分配到 850 个名额,仅次于广东(920 个)、山东(880 个),位列全国第三。
“叶尘,河南报名总人数已达 12.3 万,按五关批量考核流程,预计四天完成考核,最终筛选 850 人。” 苏瑶调试着 “灵韵考核中枢系统”,屏幕上不仅实时显示报名数据,还标注着各省实时考核进度 —— 广东、山东已率先启动第一关,青海、西藏等分配 200-300 名额的省份,报名人数虽少但考核标准一致。
叶尘目光扫过楼下有序排队的考生,其中既有郑州本地的大学生,也有来自周口、南阳的农民,甚至有从新疆、湖北赶来的河南籍务工者。“启动第一关,记住三个原则:名额虽按综合条件分配,但考核标准全国统一;批量考核要兼顾效率,更要保障公平;对偏远地区考生多些引导,不能让他们因流程不熟错失机会。”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会展中心 12 扇大门同时开启,华夏修仙学院河南省招生考核,在中原大地正式拉开序幕。
第一关:报名登记关 —— 灵韵身份核验,按地域分流批量录入
会展中心一楼的 “报名登记区” 按河南 17 个地市划分为 17 个主单元,每个主单元下再设 5 个细分窗口,共 85 个登记窗口,每个窗口配备 “灵韵信息终端” 和两名熟悉本地情况的工作人员。考生按户籍地或常住地分流,15 人一组进入对应窗口,避免跨区域扎堆导致效率低下。
来自南阳新野县的李青,跟着 “南阳籍考生通道” 的指引,走进 3 号主单元 2 号窗口。工作人员是南阳老乡,操着熟悉的方言递过淡青色 “灵韵信息卡”:“妹子,把手掌放终端上,不光录身份信息,还能调出你这三年在新野灵韵监测点的记录,放心,都是自动存的,不会错。”
李青将手掌贴在终端感应区,淡金色灵韵纹路在屏幕上快速游走,3 秒后,屏幕清晰显示:“李青,22 岁,南阳新野县人,常住郑州金水区,灵韵感知记录:近半年每月至少 3 次主动参与社区修仙启蒙课,灵韵基础感知评级‘良好’。”
“信息核验通过!” 工作人员将卡递给她,卡面自动浮现 “南阳 - -00328” 的编号,“这卡号前两位是地市代码,后面是日期和序号,丢了能补,后续四关成绩都存在里面。下一组南阳老乡准备!”
为保障偏远地区考生权益,登记区还设了 “跨省回流通道”—— 在广东务工的周口籍考生王强,因错过广东报名时间,凭河南户籍证明和灵韵流动记录,顺利在 “跨省通道” 完成登记。“本来以为没机会了,没想到还能回河南考,这政策太贴心了!” 王强攥着信息卡,语气里满是激动。
整个登记流程采用 “地域分流 批量核验” 模式,每个窗口 15 人 / 组,每组 6 分钟,85 个窗口每小时可完成 人的考核。叶尘的淡金色仙元实时修复故障设备,截至当天下午 6 点,12.3 万考生全部完成第一关,通过率 100%—— 这一关不筛选,只为精准匹配考生信息,为后续按标准考核打下基础,避免因信息误差浪费考生时间。
第二关:灵韵感知关 —— 分层测试场,按人数批量扩容
完成登记的考生顺着指引来到二楼 “灵韵感知区”,这里没有沿用统一测试场,而是按 “每 5000 人一组” 划分 25 个分层测试场,每个测试场铺着 300 块灵韵晶石(比江南省标准多 50%),可同时容纳 60 人考核,确保河南庞大的考生群体能快速推进。
叶尘的弟子林风负责总调度,通过灵韵广播向所有测试场同步指令:“各位考生,进入指定区域后双脚与肩同宽,闭眼感受灵韵流动。注意:河南考生灵韵基础普遍较好,考核标准与全国一致 ——3 分钟内感受到灵韵从脚底到丹田的完整流动为‘通过’,仅能感受到局部流动的视为‘待观察’,可额外获得 1 分钟引导机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