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叶尘的仙识再次扫过启星工学院的行政楼时。
校长办公室里,正召开一场关于“学校发展方向”的专题会议。
与半年前不同,这次会议的议题不再是“如何对标知名高校”,而是“如何坚守应用型定位,培养本地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
校长手里拿着一份《本地制造业人才需求白皮书》,语气坚定:“我们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要守住‘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初心,这才是我们非知名高校的立身之本。”
仙力凝成的水镜里,这一幕让叶尘九人驻足——观念的转变,比任何设备的更新、经费的增加,都更能触动教育的根基。
此前的“轻干预”让三所高校在硬件、资源、路径上有了改变,但叶尘团队渐渐发现:若高校领导、老师、学生在思想观念上没有真正革新,在意识形态、学术底线等原则问题上没有站稳立场,那些外在的改变终究是“浮于表面”。
就像修仙者若心性不坚,即便获得再好的灵脉,也难成大器。
于是,九人再次兵分三路,以“观念引导者”的身份,潜入启星工学院、青岚师范学院、瀚江职业技术学院,从“意识形态立场、学术端正底线、教育初心认知”三个维度,推动高校师生的观念革新,为非知名高校的教育质量提升和学生就业破局,筑牢“思想根基”。
一、仙察观念:部分高校的“思想迷雾”
叶尘团队在三所高校的观察中发现,比“设备旧、资源少、技能差”更隐蔽的困局,藏在师生的思想观念里——是高校领导对“教育初心”的模糊,是教师对“学术底线”的轻视,是学生对“价值取向”的迷茫。
这些“思想迷雾”,像一层无形的屏障,挡住了教育与就业破局的真正出路。
1. 高校领导:“政绩导向”盖过“教育初心”,定位跑偏失方向
叶尘扮成启星工学院的“政策研究顾问”,参加了多次学校的行政会议。
他发现,校领导们讨论最多的,不是“如何提升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学生技能”,而是“如何争取更多科研经费”“如何提升学校排名”“如何申报硕士点”。
有一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会议上说:“今年我们要把重点放在‘科研论文发表’上,只要SCI论文数量上去了,学校排名就能提升,到时候经费和资源自然就来了。”
旁边的教务处长小声提醒:“可我们是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实训和就业才是重点……”
副校长摆了摆手:“排名上去了,学生就业自然就‘好看’了,这是‘水到渠成’的事。”
这种“重政绩、轻初心”的观念,在非知名高校的领导群体中并不少见。
青岚师范学院的党委书记在教职工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努力‘升格为师范大学’,只要身份变了,招生质量、师资水平自然就上去了。”
为了“升格”,学校把大量经费投入到“学科建设”“科研平台”上,却缩减了“师范生技能培训”“乡镇教育实践”的预算。
瀚江职业技术学院的院长更是直言:“高职生的就业不用太较真,只要就业率数字好看就行,至于能不能专业对口、有没有发展前途,不是我们的首要目标。”
叶尘的仙识能感受到这些领导话语里的“浮躁”——他们把学校的“名声”“排名”“级别”看得比“教育本身”更重要,把“短期政绩”当成了“长期发展”的捷径。
“就像修仙门派的掌门,不琢磨怎么提升弟子的修为,只想着怎么扩大门派的名声,最后弟子没成长,门派也只是空有其表。”叶尘叹息道,领导的观念跑偏,学校的方向自然跟着歪,学生的就业之路也会越走越窄。
2. 高校教师:“应付教学”取代“学术敬畏”,底线松动失根本
苏晴扮成青岚师范学院的“教学督导员”,听了近20节专业课。
她发现,不少教师对“学术端正”的底线看得很轻——有的老师上课照本宣科,连课件都是从网上下载的,内容多年不更新;有的老师为了评职称,拼凑论文,甚至找人代写;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时,只看“格式对不对”,不管“内容有没有价值”,甚至允许学生抄袭网上的文献。
有一次,苏晴听中文系的“文学理论”课,老师在课堂上竟然说:“你们写论文不用太较真,只要能通过查重,毕业就行,反正以后你们当老师,也用不上这些理论。”
课后,苏晴问这位老师:“您不担心学生养成不端正的学术态度吗?”
老师笑着说:“非知名高校的学生,能毕业就不错了,还谈什么学术态度?再说,我自己评职称的论文,不也是‘东拼西凑’的吗?”
这种“轻学术、重应付”的观念,在非知名高校的教师群体中很普遍。
启星工学院的机械专业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实训课改成了“理论课”,理由是“实训设备贵,操作不安全”;瀚江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老师,在指导学生做“网页设计项目”时,允许学生直接套用网上的模板,还说“企业招聘只看你会不会用软件,不管你是不是原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