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忆居的清晨,叶尘翻看着最新的“食安监管APP”数据,眉头微挑:“信用档案试点半个月,A级商户从12家涨到23家,但有3家B级商户亮过黄灯,还有1家C级商户整改后又反弹——
今天我们重点‘回头看’这几家,再去看看乡镇的流动摊贩规范情况,不能让整改成果打折扣。”
柳若雪拿着乡镇清单补充:“之前张家庄镇的流动摊贩划了经营区,今天去看看他们的‘食安警示灯’使用情况;
另外,县局的‘食安监管APP’刚上线,我们去跟监管人员一起走一趟,看看数据同步顺不顺畅。”
九人分成两组,叶尘组跟进县城反弹商户,柳若雪组去乡镇查流动摊贩和APP试点。石桌上的凡尘镜轻轻悬浮,光芒沉稳,似在检验这张“食安网”的牢固度。
一、县城商户回头看:反弹必严管,规范不松懈
叶尘三人先到那家“反弹”的C级商户——正是之前早市卖熟肉的摊主。刚到早市大棚,就看到他的“食安警示灯”亮着黄灯,电子屏显示:“熟肉储存温度偏高,未按规定记录进货台账。”
“怎么回事?之前整改不是挺好的吗?”叶尘问。摊主有些不好意思:“昨天忙着出摊,忘了调冷藏柜温度,台账也没来得及记……”
郑蓉打开“食安监管APP”,上面显示该摊主上周就因“台账漏记”亮过一次黄灯,这次属于“二次违规”。
“按信用档案规定,二次违规要从C级降为D级观察,再整改不好,就要暂停经营了。”郑蓉说。
摊主慌了,赶紧去调冷藏柜温度,又拿出台账补记。
柳若璃用仙力检测,确认温度达标、台账完整后,警示灯才从黄变绿,但APP上的信用等级备注里,多了一条“二次违规记录,需连续一个月亮绿方可恢复C级”。
“以后再也不敢偷懒了!”摊主擦着汗说。
接着,三人去了一家亮过黄灯的B级超市——之前因“临期食品未公示”整改,这次又出现“调味品未密封”的问题。
超市老板解释:“员工换了新的,没教到位。”叶尘让他当场给员工培训密封流程,又在APP上设置了“每周提醒”:“以后APP会每周一给你发消息,提醒检查食材储存,避免再出问题。”
最后去的是一家新评上A级的包子坊——老城区那家最早整改的。
他们的警示灯一直绿着,APP上显示“连续45天无违规,顾客投诉为零”。
老板笑着说:“现在每天开门先查食材,关门再记台账,都成习惯了。因为是A级,县里的学校还跟我订了学生早餐,生意比以前好太多!”
二、乡镇流动摊贩:规范成习惯,经营更安心
柳若雪六人赶到张家庄镇时,正是上午十点,流动摊贩经营区里热闹非凡——
卖卤味的、卖面点的、卖水果的摊贩们,推车整齐排列,每个推车上都亮着“食安警示灯”,大多是绿色。
“之前总担心赚不到钱,没想到规范了之后,顾客更多了!”卖卤味的摊贩笑着说,他的警示灯绿得发亮,推车上的卤味都盖着防尘罩,旁边摆着检疫证明复印件。柳若雪拿起他的进货台账,上面记录得清清楚楚,每一笔都有供应商签字。
但也有不和谐的声音——一个卖水果的摊贩,警示灯亮着红灯,显示“部分水果已腐烂,未及时清理”。
“这几个苹果只是有点碰伤,扔了可惜,想便宜卖了。”摊贩说。沈清薇指着灯上的提示:“腐烂水果可能滋生细菌,就算便宜,也不能卖给顾客。
我们帮你联系了镇上的饲料厂,腐烂水果可以送去做饲料,不算浪费。”
摊贩听了,赶紧把腐烂的水果挑出来装进袋子。清理完毕后,警示灯变绿,他松了口气:“以前觉得‘差不多就行’,现在知道,差一点都不行,顾客认这绿灯呢!”
六人又去了刘家村的流动摊贩区,发现这里不仅摊贩规范,镇政府还在旁边建了“临时清洗点”,提供自来水和洗洁精,方便摊贩清洗容器。
“有了清洗点,再也不用到处找水了,卫生也能保证。”卖面点的摊贩说。柳若雪看着有序的经营区,对沈清薇说:“只要给摊贩们找对路子,他们比谁都愿意规范经营。”
三、监管APP试点:数据实时通,监管更高效
吴莲、苏晴、吴磊三人跟着县市场监管局的小李,用“食安监管APP”抽查商户。小李打开APP,屏幕上显示着全县商户的实时亮牌状态:“红色12家,黄色35家,绿色892家。”他点了一下“红色商户”,立刻出现详细名单和地址。
第一家抽查的是城中村的一家外卖店,APP显示“使用过期食材,未整改”。赶到店里时,老板正在偷偷营业,操作台上还放着过期的速冻丸子。“APP早就提示你整改了,怎么还在违规?”小李严肃地说,当场给老板下达了“暂停经营通知书”,并在APP上标注“限期3天整改,否则吊销执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