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忆居的傍晚总浸着炊烟的暖香,苏瑶刚把熬好的莲子粥端上桌,就听见院外传来一阵自行车铃响——是隔壁巷口修鞋的张师傅,他推着一辆旧自行车,车后座绑着个鼓鼓的布包,脸上带着焦急。
“叶尘小哥,能不能帮个忙?”张师傅擦了擦额头的汗,“巷尾的李奶奶独居,今天没像往常一样来我这儿坐,我敲门没人应,窗缝里看进去,灯也没开。我怕她出啥事儿,可又没钥匙……”
叶尘放下粥碗,跟着张师傅往巷口走。刚到李奶奶家门口,石桌上的凡尘镜突然泛起暖黄色的光,像傍晚的路灯,温柔却带着一丝牵挂。镜中浮现出一幕幕画面:
老城区的窄巷里,一位头发花白的奶奶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攥着一张旧照片,照片上是个年轻小伙——她是李奶奶,儿子在外地工作,半年没回来了。她每天都坐在巷口等,可今天腿脚疼得厉害,只能躺在床上,听着巷子里的动静,盼着有人能来敲敲门;
菜市场旁的早餐铺里,一对老夫妻正在收拾桌椅——他们是王爷爷和王奶奶,开了三十年早餐铺,最近王爷爷得了关节炎,擀面条的手总抖,可他们不敢关店,因为每天早上都有几个老街坊来吃早餐,说“你们家的豆浆最香”;
学校门口的文具店,一位中年阿姨正在给孩子包书皮——她是刘阿姨,丈夫几年前去世了,她一个人带着女儿开店。最近女儿要高考,她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备货,晚上还要陪女儿复习,累得直不起腰,却从不在女儿面前说苦。
仙力指南的虚影缓缓展开,系统的声音比以往更贴近人间烟火的温热:
【检测到凡间“巷陌温情断层”危机。独居老人陪伴、老街坊守望、单亲家庭支撑三类场景,因“亲情距离远、生活压力大、互助意识弱”,导致“孤独无依、力不从心、默默承压”。需宿主们解决9起典型案例(每类场景3起),完成“温情连接”“压力疏解”“互助构建”三重目标——以仙力聚烟火暖意,以凡人筑守望根基,让巷陌里的每一份孤独与疲惫,都能被温柔接住,方可开启“烟火守望仙纹”。】
“原来这些藏在巷子里的小委屈,都是没说出口的‘需要’。”郑蓉站在李奶奶家门口,听见屋里传来轻微的咳嗽声,“李奶奶不是不想出门,是腿脚疼;王爷爷老两口不是早餐吃;刘阿姨不是不怕累,是想给女儿更好的生活。”
叶尘点头,抬手敲了敲李奶奶家的门:“李奶奶,我是隔壁九忆居的叶尘,张师傅担心您,我们来看看您。”屋里的咳嗽声停了,过了一会儿,门吱呀一声开了,李奶奶扶着门框,脸上带着惊喜:“是你们啊!快进来,我这腿脚疼,没去巷口,让张师傅担心了。”
“这些‘需要’太安静了,像巷子里的风,吹过就没了痕迹。”柳若雪跟着走进屋,帮李奶奶倒了杯热水,“我们的仙力要当‘耳朵’,听见这些没说出口的话;要当‘双手’,帮他们搭把手;更要当‘纽带’,把巷子里的人连起来,你帮我,我帮你,就像一家人。”
传送阵的莹光变成了暖黄色,像家里的灯光。九人分成三组,带着“接住巷陌温情”的目标,奔赴凡间的老城区窄巷、菜市场早餐铺与学校门口文具店。
一、巷口的“等”:独居的李奶奶,热闹的邻里桌
负责“独居老人陪伴”组的叶尘、郑蓉和柳若璃,留在了老城区的窄巷,重点照看李奶奶。李奶奶今年78岁,儿子在外地做工程,一年到头回不来几次,平时就她一个人住。她的腿脚有老毛病,阴雨天就疼得厉害,只能待在家里,看着窗外的巷口发呆。
“奶奶,您这腿脚疼,怎么不跟儿子说呀?”郑蓉帮李奶奶揉着膝盖,她的膝盖肿得像个小馒头,轻轻一碰,李奶奶就皱眉头。
李奶奶叹了口气:“他在外面忙,压力大,我不想给他添麻烦。再说,说了也没用,他也不能马上回来。”
柳若璃悄悄在李奶奶的膝盖上注入了一道仙力,一股淡淡的暖意顺着膝盖蔓延开来,李奶奶的眉头慢慢舒展开了。“奶奶,您看,这样是不是好点?”柳若璃笑着说,“我们还能帮您弄个‘邻里互助桌’,就放在巷口张师傅的修鞋摊旁边,每天早上,巷子里的老街坊都来这儿坐,您要是想聊天,或者需要帮忙,喊一声就行。张师傅帮您看个门,王阿姨帮您买个菜,多方便。”
李奶奶眼睛一亮:“真能这样?我以前总在巷口坐,就是想和大家说说话,可最近腿脚疼,出不去。”
“当然能!”叶尘说,“我们来帮您张罗,明天就能把桌子摆起来。”
第二天一早,叶尘和郑蓉找来了一张旧木桌,擦干净后,放在了巷口修鞋摊旁边,还在桌上放了一个暖水壶,几个茶杯,旁边挂了一块小黑板,写着“邻里互助桌——你帮我,我帮你”。张师傅第一个凑过来:“好主意!以后我修鞋的时候,就能看着这桌子,李奶奶要是来了,我帮她搬个小马扎;她要是没来,我就去看看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