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启五十四年春:中枢账册映丰年,十五亿税筑民生
元启五十四年春分,中原登州中枢的议事厅里,陆明捧着烫金封皮的《年度商税账册》,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振奋:“启禀大人,去年天下同商税总收三十亿两,扣除空港运维、数讯塔建设、守军粮草等开支,结余商税十五亿两——其中电化产品贡献六亿,互联网交易贡献五亿,飞机货运与客机客运贡献四亿,剩余两亿来自传统农牧与矿产贸易。”
叶尘接过账册,指尖划过“十五亿两”的朱红印章,抬头对着议事官员们说:“这十五亿两,不是账上的数字,是天下同百姓的信任——要全用在‘民生’二字上:一是在各州扩建‘电化社区’,让高楼里通暖气、接互联网;二是修‘旅游官道’,把墨洲雨林、冰封极光、雪域牧场连起来,方便百姓出行;三是建‘民生学堂’,教百姓新技艺,让人人有活干、有钱赚。”
消息传到登州的“电化工坊”,技工们当天就把“高楼供暖图纸”送到各州——图纸上,每栋六层高楼都带着“集中供暖管”和“网盒接口”,底层设商铺,顶层留露台,连楼道的路灯都标着“太阳能供电”。工坊掌柜拍着胸脯对来领图纸的州官说:“按这图纸建,三个月就能起一栋楼,冬天屋里能穿单衣,坐在家里就能网上赶集!”
此时的三疆矿区,李岩正拿着中枢拨下的“民生款”清单,给矿工们念:“每人能领二十两‘安居补贴’,矿区要建五栋高楼,楼下有菜场、学堂,还有‘旅游接待站’——以后中原百姓来矿区看盐湖,就能住咱们这儿,矿工家属还能开民宿赚钱!”矿工老王听了,激动地搓着手:“以前住土坯房,冬天漏风,现在能住高楼,还能靠游客赚钱,这十五亿税,真是花到咱们心坎里了!”
二、元启五十四年夏:高楼连栋起新境,市井繁华胜往昔
元启五十四年夏至,中原各州的“电化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登州的“望海楼”临港而建,六层的琉璃钢外墙泛着银光,每层都有阳台,居民站在露台上能看见空港的飞机起降;赤铜国的“铜兴楼”贴着赤铜色瓷砖,底层的“网上市集体验店”里,老人正跟着技工学用触屏网盒下单;黑铁国的“铁安楼”用合金做框架,抗风又坚固,楼道里的蒸汽电梯,按下按钮就能到任意楼层。
登州望海楼的居民张婶,是第一批搬进高楼的人。她站在自家二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的菜场里,新鲜的墨洲水果、冰封国冻肉通过货机运来,商贩们用网盒收款,不用再算错银子;旁边的学堂里,儿子正跟着中原先生学“互联网技艺”,放学回家还能在网上给雪域的笔友发消息。“以前住平房,夏天漏雨,冬天烧炕呛得慌,现在住高楼,暖气热乎,网也快,连买菜都不用出楼!”张婶笑着给邻居递上刚从网上买的蓝海国香料,眼里满是满足。
不仅是中原主城,偏远部落的“安居楼”也透着新意——黄沙国金砂城的“沙韵楼”,外墙涂着防沙涂料,顶层的太阳能板能供整栋楼用电;雪域国的“雪居楼”,屋顶是斜坡设计,雪落在上面自动滑落,屋里的地暖管连着地下温泉,再冷的天也暖烘烘的。雪域少年格桑搬进雪居楼的那天,抱着网盒在露台看极光,对着屏幕里的中原笔友说:“你看,我们的高楼能看见极光,下次你来,住我家,我带你去牧场骑马!”
市井里的繁华更盛——登州的“万国街”上,商铺挨挨挤挤,有的卖中原的丝绸,有的卖墨洲的红木家具,有的卖冰封国的皮毛大衣,门口的招牌上都贴着“网上同步在售”的字样;街尾的“美食坊”里,中原的饺子、雪域的奶渣糕、蓝海国的海鲜汤摆在同一桌上,食客们用网盒扫码付款,还能对着屏幕给厨师点赞。商队老板老驼逛着万国街,手里的网盒响个不停:“刚接了三笔网上订单,一笔要红木家具,一笔要海鲜,还有一笔要皮毛,这生意比以前跑商队时还红火!”
三、元启五十五年秋:旅游官道通四境,百姓假日踏歌行
元启五十五年秋,“万国旅游官道”全线贯通——从登州出发,向东的“蓝海线”连着海岛空港,能坐船看珊瑚礁;向西的“三疆线”沿着盐湖修,能看盐滩日落;向北的“冰封线”铺着防雪铁轨,冬天能坐蒸汽列车看极光;向南的“雪域线”绕着牧场走,夏天能骑马看草原花海。官道旁每隔十里就有“接待站”,能歇脚、吃饭,还能租“便携网盒”查路线。
中秋假日这天,登州的张婶一家,带着刚买的“旅游背包”,坐上了去冰封国的蒸汽列车。列车里有暖气,还有卖零食的小车,儿子趴在车窗上,看着外面的雪景慢慢变成冰原,兴奋地喊:“娘,你看那冰雕,比学堂里画的还好看!”到了冰封国的极光小镇,他们住进牧民老哈家的民宿——老哈的民宿是新盖的二层楼,屋里有地暖,网盒能连中原的信号,张婶对着网盒给邻居发极光照片,邻居们秒回:“下次我们也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