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辰时朝会聚群臣,玉案摊开新政稿
七月初一辰时,紫宸殿的金砖被晨光染成暖金色,100名朝堂官员、50名州府主官按班次站定,连武器生产的叶靖与八位兄长,也穿着干净的常服立在偏殿——昨日叶尘传旨,今日朝会有“关乎天下民生的大事”,需全员到场。
叶尘坐在龙椅上,御案摊着五份明黄色新政稿,每份稿上都盖着鲜红的“天子御印”。他指尖轻叩案面,声音透过殿内的寂静传到每个人耳中:“今日召诸位来,是要颁五道新政,从税负、学堂、集资、医病、退役五件事入手,五年内,让中原的百姓能安居、能读书、能治病,让为国效力的人无后顾之忧。”
户部尚书张谦心头微沉——税负调整关乎国本,他下意识摸了摸袖中账本,却见叶尘已拿起第一份新政稿,目光扫过众人时,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二、第一策:分策调税负,民安商兴两相宜
“第一策,先谈税负。”叶尘的声音清晰有力,“即日起,百姓田税减半,五年后全部免征;但商税不同——商税针对商人,不减、不免,却要改‘合理之策’,既要让商户有利润可赚,又要让商税可持续增长,而非以往的‘重征压商’。”
这话一出,殿内先是寂静,随即响起低低的议论。张谦立刻上前躬身:“陛下,田税减半再免征,需海量国库支撑;商税若只‘合理’,恐难填补缺口……”
“张尚书且看。”叶尘抬手,殿壁的系统界面瞬间亮起,一行行数据清晰浮现,“朕已将系统空间内的银两全部充入国库,现有存银十五亿两,足够支撑中原十五年开销,无需忧心短期缺口。”
十五亿两?张谦瞳孔骤缩——以往国库最高存银不过三千万两,这数字足以让所有人安心。叶尘又指向界面上的粮产数据:“系统测算,新政落地后,改良粮种、农务指导会让粮食年产量提高三到四倍。百姓除留足家用,余粮可售卖,手上银钱多了,自然会添衣、买货、建屋,消费一旺,商贾流通就会加大。”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商税的‘合理’,便是按行业定税率——米面、布匹等民生刚需,税率从以往的三成降为一成;珠宝、绸缎等非刚需商品,税率维持两成;严禁官吏私自加征‘过路费’‘摊位费’。如此一来,商户利润有保障,愿意开门做生意的人会更多,商税总数不仅不会降,年度上交总额还能整体提高两倍。”
一名掌管商税的官员连忙问道:“陛下,如何确保税率不被篡改?”
“系统会给每个商户发‘税牌’,税率、应缴数额实时显示,州县官员每月需通过系统上报商税明细,一旦有异常,立刻预警。”叶尘看向陈谨,“安西府商户多,你先在中原试点,若有问题随时上报。”
陈谨躬身应下,张谦也松了口气——十五亿国库打底,粮产翻倍促消费,商税合理增总额,田税减免的根基,稳了。
三、第二策:校址精选址,学堂预留育后人
“第二策,关乎学堂——五年内,实现天下7至13岁孩童入初等学堂,14至18岁少年入中等学堂,全部免费入学;废除八股文,改授写作、算术、农务、商理等基础知识,要让学子学了能用,而非只会空读文章。”叶尘拿起第二份新政稿,指尖落在“校址”二字上,语气格外认真。
吏部尚书刚要开口,叶尘已先说道:“朕知道你们想问什么——学堂数量、位置,都要按‘长远计’来定,要配得上中原日后的人口兴旺。”他抬手指向殿壁的县域地图,上面标着密密麻麻的红点与蓝点,“红点是乡、镇商道,蓝点是预估校址,记住两条规矩:
第一,初等、中等学堂必须建在县衙下属的乡、镇商道周围,确保7至18岁孩童入学距离家不足10里——商道旁人流多、便于孩童交通,也能借商道的驿路运送书籍、教具,中原的乡道四通八达,正好借力;
第二,数量要留足余量——现在每个县域按‘现有孩童数量’建学堂,但必须额外预留‘十倍容量’。今日百姓田税减、粮食足,往后手上银钱多了,日子安稳了,自会多生孩子,若现在只按眼前人数建校,不出三年就会挤不下,莫要让中原的孩子将来无学可上。”
一名县域官员连忙记录:“陛下,臣的县现有7至13岁孩童两千人,按十倍预留,初等学堂需建能容纳两万人的规模?”
“正是。”叶尘点头,“不用一次建完主体,先按现有规模建教室,周边留好空地,往后孩童多了,再扩建校舍;桌椅、书籍也按十倍量采购储备,存放在县域仓库,随用随取——中原地大,孩童只会越来越多,预留便是为了长远。”
他又看向州府主官:“至于高等学府,可建在城郊开阔地,按工、农、商、科、医分类,每个州府建2至5所——城郊地价低、场地大,方便建工坊、试验田、医馆实训区,18至25岁的学子能在学府里学真手艺,将来好撑起中原的各行各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