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晨光共案,御书房的“寻常朝暮”
腊月的帝都飘着细雪,御书房的炭盆烧得正旺,暖融融的气息裹着墨香与茶香,漫过案几。叶尘刚提笔写下“漕运冬防”的批复,苏瑶便端着一碟热乎的糖糕走进来,鬓边沾着的雪粒还没化,指尖带着室外的凉意,却在触到他手腕时轻轻放缓了力道。
“陛下,刚从东宫小厨房烤的枣泥糕,你最爱吃的。”她将糖糕放在案角,顺手拿起他写了一半的奏折——是民生司关于“流民安置”的奏报,字迹工整,批复的朱笔字力透纸背,却在“需增拨棉衣百件”后画了个小小的圈,显然是记挂着要让郑蓉去太医院药田旁的织坊催进度。
叶尘放下笔,捏了块糖糕塞进嘴里,甜香瞬间漫开。他伸手将苏瑶拉到身边,让她坐在自己腿上,下巴抵着她的发顶:“今日流民安置点的粥棚可还够?昨儿听婉清说,漕运码头又来了几十户从漠北逃来的牧民,说是蛮族王庭在征调青壮,不敢再待了。”
“放心吧,”苏瑶笑着点头,指尖划过奏折上的圈,“若璃已让吏治司的人去核实了,流民安置点的棉衣和粥粮都备足了,郑蓉还特意让人熬了驱寒的汤药,分发给老人和孩子。晴贵妃那边也传了消息,南洋的商船送来了一批胡椒和布匹,正好给流民做过冬的被褥。”
说话间,柳若璃提着食盒走进来,身上的紫色宫装沾了雪,却依旧身姿挺拔。她将食盒放在案上,打开便是冒着热气的羊肉汤:“陛下,皇后娘娘,刚从兵备司回来,林锐将军送来的草原羊肉,炖了两个时辰,驱寒。”
叶尘笑着接过汤碗,看着柳若璃冻得发红的指尖,拉过她的手放在炭盆边烤:“查守旧派的事又跑了一天?李嵩那老狐狸还没松口?”
“快了,”柳若璃眼中闪过一丝厉色,随即化为柔和,“他府上的管家已招了,三个月前蛮族余党给了他五百两银子,让他在册封大典上闹事。再过两日,定能让他全盘托出。”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御书房内却暖意融融。叶尘看着身边的两人,又想起此刻正在漕运码头查验冬粮的叶婉清、在织坊盯着棉衣进度的郑蓉、与南洋商人谈贸易的苏晴、在律法司修订《流民安置法》的吴莲、在文房署编写新政教材的柳若雪、在兵备司清点兵器的沈青薇——这三个月的幸福,从不是风花雪月的缠绵,是晨起共案的默契,是遇事同商的安心,是知道无论何时回头,身边都有彼此的笃定。
二、东宫暖宴,八人的“烟火日常”
除夕前的最后一个休沐日,东宫偏院的庭院里搭了暖棚,八盏红灯笼挂在棚顶,映得满院通红。叶婉清刚从漕运码头回来,身上还带着水汽,却第一时间钻进厨房,系上围裙开始剁肉馅——她要包叶尘最爱吃的荠菜猪肉饺,还要给怕辣的柳若雪包素馅的,给郑蓉包放了药材的养生饺。
郑蓉坐在廊下,一边筛选着晒干的阳心草,一边看着厨房里忙碌的叶婉清,时不时喊一句:“婉清姐,肉馅里少放些盐,陛下最近上火,太医说要清淡些。”
苏晴提着一篮新鲜的橘子走进来,是刚从南洋商船卸下的贡品,她挨个分给众人,最后走到叶尘身边,递给他一个剥好的橘子:“陛下,南洋商人说,开春后他们会运一批水稻秧苗来,民生司可以试试在江南推广双季稻,这样明年的粮食能多收三成。”
叶尘接过橘子,刚放进嘴里,就被吴莲递来的一本律法册子挡住了视线:“陛下,这是修订好的《流民安置法》,您看看有没有要改的地方。里面加了‘流民子弟可入官学’的条款,若璃姐说,这样能让流民更快安定下来。”
柳若雪抱着一摞新书走过来,书页上还带着墨香:“这是文房署编的《新政通俗读本》,把‘摊丁入亩’‘漕运改革’这些条款都写成了小故事,百姓一看就懂。雪贵妃还画了插图,好看得很。”
沈青薇则坐在暖棚的角落,擦拭着一把玄铁剑——是叶尘送给她的生辰礼,剑身刻着“同心”二字。她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嘴角勾起温柔的笑意,起身走到叶尘身边:“兵备司的兵器都清点好了,暗卫也换了新的弩箭,蛮族若敢来犯,定让他们有来无回。”
暖棚里的炭盆烧得正旺,饺子的香气渐渐飘满庭院。叶尘看着身边各司其职却又彼此牵挂的八人,突然觉得,这三个月的平静,比任何胜利都更珍贵。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只是一个被家人围绕的普通人;她们也不是辅佐君上的臣子,只是守着他、守着新政的妻子。
三、市井暖意,新政下的“人间烟火”
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叶尘带着八位女子,换上寻常百姓的衣服,悄悄走出王宫,逛起了帝都的夜市。长街上张灯结彩,挂满了猜灯谜的灯笼,小贩的吆喝声、孩子的笑声、汤圆的甜香,交织成一片热闹的人间烟火。
苏瑶拉着叶尘的手,站在一个卖糖画的小摊前,指着一个龙形的糖画笑着说:“陛下,你看那个龙,像不像你朝服上的纹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