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政一时愕然,这般大事怎会与自己扯上干系?况且他连地瓜为何物都不知晓。虽想贪这天大功劳,却更怕犯下欺君之罪。
一声,贾政慌忙跪倒:
陛下明鉴,微臣确实不知地瓜为何物啊!
皇帝亲手扶起贾政,笑道:
爱卿莫慌。朕只道此事与你有关,自然明白此物非你所献。
在众人好奇的目光中,皇帝轻拍贾政肩头:
你养了个好儿子。这地瓜正是令郎贾颜所献。
颜哥儿?
贾政如遭雷击。他万万没想到,那个被分出府去的庶子竟立下如此奇功。这般功劳,至少官升数级,甚至可能获封爵位。
一念及此,贾政顿觉头晕目眩。他熬了半生才得个五品员外郎,而这逆子一次献宝就可能超越自己。虽闪过为何不让我来献宝的念头,但转瞬即逝——此刻任何不满都是对圣上的大不敬。
随即涌上心头的竟是欣喜:终究是自己的骨血,终究出自荣国府。这份荣耀,终究归于贾家血脉。
看着同僚们艳羡的目光,贾政只觉扬眉吐气。此时皇帝郑重道:
贾颜献宝有功,朕自当厚赏。
正是你那分府另过的次子贾颜。据他所言,曾在海外游历者所着古籍中见过此物记载,但在我大周疆域内从未得见。此番机缘巧合发现此物,特进献于朕。
此物名为红薯,实乃利国利民之神物,足可改变我大周粮储格局。朕已命皇庄先行试种留种,待积攒足够种粮,便推广至全国。
朕要让大周子民从此不再受饥馑之苦。现已委任贾颜全权督办红薯种植事宜,限期总结出完整栽培之法。待功成之日,另有封赏。
然此番献宝之功不可不赏,众卿以为当如何封赏?
满朝文武闻言皆神色复杂。谁能想到这献宝之人,竟是贾府那个声名狼藉的贾颜?
京城谁人不知此子素有败家之名,终日奇谈怪论。偏是这样的人物,竟献上如此重宝。这般功劳,朝廷岂能不赏?
那些曾应承贾珍、王夫人乃至贾母要构陷贾颜的官员,此刻俱是暗自叫苦。弹劾奏本已然呈递,如今贾颜既掌种植要务,此事必难如愿。但木已成舟,终会留下痕迹。众人只得盘算着下朝后登门请罪,以免遭其报复——看这情形,贾颜已然简在帝心了。
其余官员则想着:此人既已分府别居,又与贾府不睦,给些赏赐倒也无妨。况且如此大功,封赏太薄实在说不过去。
当即有大臣出列奏道:启禀陛下,贾颜献此祥瑞确系大功。然其现为太医院医士,医官升迁须凭真才实学,职级不宜骤升。臣以为当赐爵位以彰其功,或子爵或男爵,恭请圣裁。
群臣闻言纷纷颔首。让贾颜得个虚爵,既显朝廷恩赏,又可令其远离实权——一个太医再加个空头爵位,于朝局无碍,正是两全之策。
贾颜获封爵位,使他摆脱了对贾家的依附,获得了自 ,同时也跻身大周上层社会,不再是籍籍无名之辈。
然而,即便有了爵位,他也只能维护自身权益,无法干涉他人。
这一赏赐看似隆重,实则对各方势力并无实质威胁,因此众人很快达成共识。
臣附议,一名官员率先表态,太医晋升需凭真才实学,贾颜尚年轻,担任医士已属合适。但其功劳甚大,赐予爵位最为妥当。
另一人随即附和:贾家公子刚及弱冠,前途无量。不如先赐爵位,若陛下觉得不足,可另加赏赐。至于他将来能走多远,全凭自身本事。
臣附议。
附议。
转眼间,众人纷纷赞同,但对爵位等级却无人置喙,将最终决定权留给了皇帝。
皇帝对此结果颇为满意。正如群臣所言,贾颜虽表现优异,终究年轻。若赏赐过重,日后再立功勋,反倒难以再加封赏。赐爵无疑是最佳选择。
既然众卿意见一致,便如此定下。除子爵爵位外,另赐财物若干。皇帝下令道,锦衣卫负责将地瓜运送至各皇庄,众卿随朕回城。
又转向贾政道:贾爱卿回府后,让你儿子准备接旨,封赏今日便会下达。
贾政恭敬行礼:微臣领命。
返程途中,皇帝登上龙辇,贾政也回到自己的位置。令他意外的是,原本对他冷淡的同僚突然热情起来,就连先前出言讥讽的人也笑脸相迎,连连致歉。
身为工部员外郎,贾政平日少有人理会。此刻却备受追捧,这种众星捧月的滋味,是他为官多年来从未体验过的。
一时间,他竟有些飘飘然,仿佛已达人生巅峰。
然而离开队伍后,他很快清醒过来,明白这一切皆因儿子之功。
圣旨随时可能下达,得赶紧回府告知颜哥儿,让他早作准备。
想到这里,贾政匆匆赶往荣宁街。
与此同时,荣国府内,贾颜携秦可卿步入宴席。二人一现身,便成为全场焦点。
自贾颜成婚以来,其妻美貌冠绝天下的传闻便在荣宁街流传。贾府众人虽有所耳闻,却仍有存疑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