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之行那场艰苦卓绝的谈判,如同一次高强度的淬火,将“灵犀”团队骨子里的青涩与理想主义锻打去了大半,沉淀下来的是更加坚韧的商业理性和对自身价值的清醒认知。虽然最终协议尚未落定,但能够迫使华为这样的巨头收回最初的苛刻条款,同意基于“分层专利”和“合资公司”的思路重新洽谈,这本身就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胜利。
返回北江的飞机上,赵昊依旧沉浸在谈判的余韵中,时而复盘着某个精彩的反驳,时而感慨商业世界的波诡云谲。陈默则大部分时间沉默着,望着舷窗外的云海,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敲击着代码的节奏,显然还在思考着技术专利界定的细节。唯有林见鹿,从上飞机起就闭目养神,仿佛那场耗费心力的博弈并未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痕迹。
回到工作室,等待他们的除了王浩、李立等人关切的目光,还有科峰电子那边发来的催促——一个半月的技术验证期限将至,对方要求他们携带成果前往科峰进行现场演示验收。
双线作战的压力瞬间袭来。与华为的联盟尚在云端,而科峰这个近在眼前的“试金石”则关乎团队的生存信誉和第一个落地案例。
“兵分两路。”林见鹿没有丝毫犹豫,迅速做出部署,“默子,你带领技术组,集中所有精力,完成科峰项目的最后冲刺和稳定性测试,确保演示万无一失。昊子,你和我,负责跟进华为那边的后续沟通,同时准备科峰演示的商业材料。”
工作室再次进入了高速运转的状态。技术组所在的区域,弥漫着浓重的咖啡因和焊接松香混合的味道,示波器的波形和调试终端的日志滚动成了唯一的背景音乐。陈默几乎住在了工作室,带着李立和孙航,对移植到科峰样机上的“灵犀”UI进行着最后的打磨和压力测试,修复了无数个因为硬件差异导致的诡异bug。
与此同时,与华为的沟通并未因距离而中断。华为方面由梁工和王律师牵头,通过邮件和电话,与林见鹿和赵昊就合资公司的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专利授权费的具体计算公式等细节,展开了新一轮的、更加繁琐的拉锯。
这不再是面对面的激烈交锋,而是文字和数字上的精密博弈。每一封邮件都可能来回修改十几稿,每一个百分比都可能意味着未来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利益分配。赵昊负责的商业模型 spreadsheet 变得无比复杂,各种假设和计算公式交织在一起。而林见鹿则负责把握大方向,在关键条款上寸步不让,尤其是在保证团队运营自主权和核心专利所有权方面。
就在这种紧张的双线推进中,转机开始悄然出现。
首先是从科峰电子传来的好消息。陈默带队前往科峰进行现场演示,当那几台原本外观粗糙、操作迟钝的功能机,刷入“灵犀”定制UI后,展现出流畅的图形切换和远超原系统体验的触摸操作时,科峰的钱经理和几位高层都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尤其是在进行对比演示时,搭载“灵犀”UI的手机在界面美观度、操作流畅性和一些细节动效上,完全碾压了使用原生MTK方案的同类产品。
“这效果……确实出乎意料!”钱经理的态度比初次见面时热情了无数倍,“如果能量产,这绝对是我们产品一个巨大的卖点!”
科峰方面当场表示,愿意就预装授权进行正式谈判,虽然单台授权费不高,但这意味着“灵犀”的技术终于获得了市场的第一次认可,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这也为与华为的谈判,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落地案例和商业价值佐证。
几乎在同一时间,与华为的拉锯也迎来了曙光。
经过数轮艰苦的磋商,双方终于在核心分歧上找到了平衡点:
1. **知识产权**:明确采用分层模式。灵犀团队独立拥有的核心基础专利,华为获得付费商业授权(费率达成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合作期内共同研发专利按投入比例共享;各自独立研发专利归各自所有。
2. **合资公司**:同意成立名为“灵犀未来科技有限公司”的合资实体,负责“灵犀OS”生态的运营。华为战略投资部出资占股 **35%**,灵犀团队以技术、专利和现有资产作价入股占 **65%**。华为派驻一名董事,拥有对重大事项(如增资、解散、重大资产处置)的否决权,但不介入日常运营。
3. **品牌与控制**:“灵犀”商标所有权归合资公司所有,由灵犀团队主导使用。华为放弃分叉开发的权利,承诺全力支持合资公司生态建设。
这份初步合作意向书(Term Sheet)的达成,标志着“灵犀”团队在守护核心利益的前提下,成功引入了华为这个强大的战略投资者和合作伙伴。这不仅仅是资金的注入,更是品牌背书、技术资源、市场渠道的全面赋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