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过了这天,意味着一年一度的快乐春节即将完毕,新的农忙就要开始。暮色来得比往常柔。太阳还没沉进山坳,戏台前的灯棚就亮了起来,五盏花灯在晚风里轻轻摇晃,红纸糊的灯面透出彩光,把周围的青砖地照得明明灭灭。叶不凡揣着兜里的“滴滴金”,拉着瑶瑶往灯棚跑,新布鞋踩在被夕阳晒暖的土路上,“嗒嗒”响,像在催着热闹快点来。
灶房里,奶奶正往他兜里塞糖:“等会儿放烟花别靠近,让你爸看着点。”妈妈把最后一块米糕装进竹篮,“带几个给叶碧芬他们,垫垫肚子。”爸爸叶芬扛着捆鞭炮从外面回来,鞭炮用红绳捆着,沉甸甸的,他笑着拍叶不凡的背:“今晚的烟花管够,别把新衣服烧了!”
灯棚前早已聚满了人。戏台的竹竿上挂着红灯笼,烛火在灯笼里跳,把“闹元宵”三个红纸字照得红彤彤的。潘二叔和几个壮汉在搭供桌,红绸布铺得平平整整,烛台擦得锃亮,香炉里新插的香燃着,青烟袅袅地缠上灯棚的花灯。土地公、土地婆的神像摆在供桌正中,神像前摆着三碗白米饭,上面卧着个熟鸡,是给神明的供品。
“哐哐——咚咚——”铜锣和大鼓声从村口传来,越来越近。孩子们都往村口跑,叶宋举着个玻璃弹珠挤在最前面,叶碧芬拉着叶春莲的手,辫子在身后甩得欢。叶不凡把瑶瑶架在肩上,远远看见舞狮队来了:两个穿着黄布狮头的年轻人,随着锣鼓声摇头摆尾,狮头的眼睛用黑布缝的,嘴巴一张一合,像在跟人打招呼。领狮的是村里的老木匠叶伯,手里举着个彩球,红球在狮头前一晃,狮子就“嗷”地跳起来,前爪扑向彩球,引得人群欢呼。
舞狮队慢慢往灯棚挪,狮子走两步就停下来摇头晃脑,给路边的老人作揖。路过潘大伯家时,潘大伯端出碗米酒给舞狮的年轻人喝,“暖暖身子,等会儿好好跳”。狮子喝完酒,对着潘大伯家的大门“嗷”了两声,像是在送福,逗得潘大伯的小孙子拍手直笑。叶不凡跟着人群往前挤,狮头的绒毛蹭到他的脸,带着点汗味和布的气息,是热闹的味道。
到了灯棚前,舞狮队围着供桌转了三圈。锣鼓声突然变快,狮子猛地跃起,前爪搭在供桌边缘,嘴巴叼起桌上的红布包——里面是糖果和硬币,是给狮子的彩头。然后它又“嗷”地跳下来,在空地上翻滚、跳跃,狮尾甩得呼呼响,黄布在灯光下闪,像一团流动的光。孩子们都看呆了,叶木生踮着脚尖,生怕错过一个动作,叶尾妹吓得躲在叶月英身后,却又忍不住从指缝里看。
舞狮结束后,锣鼓声停了。村里的长辈叶乃雄走到供桌前,他穿着件深蓝色的对襟褂子,手里拿着张红纸,清了清嗓子:“拜土地公了——”村民们立刻安静下来,老人在前,中年人在后,孩子们被大人拉着,都对着土地公、土地婆的神像站好。烛火在供桌前跳动,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映在地上。
叶乃雄举起红纸,声音洪亮地念:“去年添丁的人家——叶芬家添孙初初,潘二叔家添子潘望,叶明家添孙叶阳……”每念到一户,那家人就往前挪半步,脸上带着笑,对着神像深深鞠一躬。叶不凡的爸爸叶芬站在前面,腰弯得很低,妈妈抱着初初,初初不知看懂了没,也跟着妈妈的动作晃了晃身子。
念完名单,叶乃雄把红纸放在供桌前,对着神像拱手:“土地公、土地婆在上,今日元宵,我等叩拜——求您保佑咱村老人添福添寿,无病无灾;保佑妇女身子康健,多生贵子;保佑青年人出门挣钱,越挣越多;保佑读书人用心念书,将来考上清华北大;保佑娃娃们聪明伶俐,长命百岁!”
“求土地公保佑!”村民们跟着齐声喊,声音在灯棚下回荡。然后大家依次跪拜,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跪下,膝盖磕在铺着稻草的地上“噗”地一声;中年人挺直腰跪下,双手合十;孩子们被大人按着肩膀,也跟着跪下,额头轻轻碰地。叶不凡跪在瑶瑶旁边,膝盖下的稻草软软的,带着点阳光的暖香,他偷偷抬头看土地公的神像,神像的眼睛在烛火下像含着笑,仿佛听见了大家的祈求。
拜完土地公,最热闹的环节到了——烧花灯。挂花灯的人家早就把自家的花灯从灯棚上取下来,捧在手里。潘二叔抱着鲤鱼灯走在最前面,花灯里的蜡烛还亮着,红纸被烛火映得透亮。他把花灯放在丁棚门前的空地上,旁边堆着干稻草,是引火用的。叶芬爸爸也抱着自家的花灯走过去,那是盏莲花灯,花瓣上贴着金纸,在灯光下闪。
“点火咯!”叶乃雄点燃一把稻草,递给潘二叔。潘二叔把稻草凑到花灯下,烛火很快引燃了红纸,“噼啪”一声,鲤鱼灯的尾巴先烧起来,火苗顺着纸往上窜,很快把整个花灯吞了进去。火光里,潘二叔双手合十,嘴里念叨着:“求土地公保佑望儿长命百岁……”旁边的村民都跟着鼓掌,火光映在每个人脸上,暖融融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