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初临,宫中传令官刚退下,苏婉便起身离座。她未回寝殿,而是径直穿过偏廊,召来内侍备轿。此时距李骁领命出征不过两个时辰,军情尚未传来,但她已知大局将定。胜负只在今夜,而民心,须在捷报之前先立。
轿子落地时,天边最后一抹霞光正沉入城楼之后。苏婉步入宫外茶舍,几名民间艺人已在等候。为首的张老三拄着竹杖,衣襟洗得发白,见她进来,连忙起身行礼。苏婉上前扶住他手臂:“不必多礼,今日请诸位来,不是听命,是共谋一件大事。”
众人面面相觑。一名戏班班主低声问:“娘娘所言大事,可是要编新戏?”
“正是。”苏婉坐下,语气平和,“但不是寻常戏文,是要让百姓记住,谁给了他们安稳日子。”
她从袖中取出一卷纸,摊开于案上。那是她亲手整理的数月新政实录:春荒开仓放粮、疫病设棚施药、女子入学堂、工匠授田产。每一条都附有地名与人数,字迹工整,无半分虚饰。
“平西王作乱,百姓遭殃。可真正救民的,不是刀兵,是人心。”她说,“你们会说书、唱曲、演戏,比我更懂怎么把事讲进人心里。我想请你们把这些事编成故事,带到街巷去。”
张老三盯着那纸看了许久,忽然颤声问:“娘娘……真能让百姓识字读书?”
“已在做了。”苏婉点头,“北坊三里学堂,已有百名女童入学。南市铁匠铺的老赵,上月领了五亩田契,如今自己盖了屋。这些事,不比那些帝王将相的传奇更值得传?”
老人眼眶一热,猛地跪下,却被苏婉一把扶起。
“我不是要你们叩拜。”她声音轻了些,“我是要你们开口。你们的声音,才是万民之声。”
茶舍内一时寂静。片刻后,一名年轻歌娘低声道:“奴家愿试一曲。”
苏婉笑了。她命人取来笔墨,亲自口述一段词句,由歌娘润色成调。词中不提帝王将相,只说一位将军冒雪送粮,一位女子挑灯审图,还有一位大夫为伤兵断指接骨,血染素衣。末句唱道:“昨夜还怕刀兵起,今朝街头唱太平。”
歌娘轻声哼起,音未落,张老三已拍案而起:“这词好!明日我就去鼓楼巷唱给全城听!”
次日清晨,京中各坊已悄然流传一首新谣。孩童在巷口蹦跳传唱,妇人在井台边洗衣哼调,连挑担小贩也跟着吆喝几句。短短半日,那句“李家天子真仁厚,不分贵贱都救苦”便如风过林梢,层层叠叠传遍内外城。
与此同时,工部印制的画册开始发放。图文并茂,一页画的是灾民领粥,题字“一斗米救一家命”;一页画的是医棚施药,旁注“叛军伤者亦得治”。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懂,老人们指着画对孙儿说:“这就是咱们活下来的恩情。”
然而风声渐起,阻力也随之而来。
午后,一名学塾老夫子站在东市口,当众撕毁一张画册,怒斥:“妇人干政,蛊惑民心!自古礼法有序,岂容戏子妄议朝纲!”
话音未落,几个孩童围上来,齐声背诵童谣。清亮嗓音穿透街市,引得路人驻足。有人认出那是新设学堂的学生,便笑道:“连娃娃都懂的道理,你反倒不明白?”
老夫子气得拂袖而去。可当晚,又有人暗中找到戏班班主,递上银袋,劝其停演。
消息传到苏婉耳中时,她正在城东难民营地巡诊。此处曾是流民聚居之所,如今搭起数十间草棚,炊烟袅袅。她蹲在一户人家门前,为一个发烧的孩子敷药,听见内侍低声禀报。
她头也没抬,只问:“银子多少?”
“五十两。”
“那就加倍赏给今日登台的艺人。”她站起身,撩起裙角擦了擦手,“再加一句——凡敢演者,子女可优先入医馆学徒。”
内侍应声而去。苏婉转身走进棚屋,端起一碗稀粥喂给卧床的妇人。那妇人泪流满面,哽咽道:“娘娘,我们原以为又要饿死了……是您派人寻来,一口饭一口药地拉回来的命啊。”
苏婉轻轻拍着她的手:“等捷报到了,每户赐粟一石,布一匹。这不是赏,是该你们的。”
夜幕降临,钟鼓楼下早已聚满人群。数十名艺人齐聚台前,合演新编大戏《定乱记》。布景简陋,却以灯火映照山形水势,鼓乐伴奏间,一人扮作将军雪夜点兵,一人演谋士烛下推演敌踪,还有黑衣人孤身潜入敌营,身影隐没于风沙之中。
台下万人屏息。当唱到“三更换马南谷道,一网擒王定乾坤”时,人群中爆发出阵阵喝彩。
一曲终了,全场肃静。片刻后,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新朝万岁!”
呼声如潮,一浪高过一浪,直冲云霄。
苏婉站在宫墙高处,远远望着那片沸腾的人海。灯火映着她的脸,嘴角缓缓扬起。她没有回宫,而是转身走向医馆。今晚仍需值守,明日还要巡查学堂。
她刚踏进门槛,一名小徒急步迎上:“师父,东洼那边……前线刚送来密信。”
苏婉停下脚步。
“李骁将军已率队抵达伏击点,斥候回报,驿站内马具齐全,干粮搬运完毕,敌方随时可能出动。”
她点了点头,解下披风交给徒弟。
“煮些热汤。”她说,“等他们回来,都要喝一碗。”
喜欢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请大家收藏:(www.064806.com)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荔枝免费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