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透进政事堂侧厅,李骁已坐在案前翻看一卷泛黄的册子。那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洛阳城内外有名望的老医姓名、籍贯与专长,纸角被手指摩挲得微微卷起。他昨夜便让赵德从苏婉处取来这份《名医录》,逐页圈出五位最难说服之人——皆是行医三十余载、门生遍布州县的老者,声望高,脾气也硬。
“他们不愿入编制,说是怕成了官差,再不能随心救人。”赵德站在一旁,声音压得低,“可若不把这些人拢进来,新设的医队终究缺了主心骨。”
李骁合上册子,指尖在“陈伯安”三字上停了片刻。“那就别让他们当官差。许他们专研疫病,朝廷供地供药,只求一个名分——特聘顾问。人归我们管,事由他们做主。”
赵德略一思索,点头:“这法子好。此辈重清誉,给个虚衔反比实职更显尊重。再加上田产安置、子弟荐举……确能动其心。”
“不止这些。”李骁起身,从袖中取出一张纸条,“我拟了个‘三优’:优俸、优研、优荫。愿来的,每年发双份禄米,划百亩药田归其私用;牵头设立专堂的,名字刻入太医院碑文;家中子弟参加科考,优先录用为医丞。不碰政务,不听调令,只定期呈报研究成果。”
赵德接过一看,轻声道:“如此安排,既不失朝廷体面,又保全了他们的身份。只是……真肯登门?”
“我去。”李骁将外袍换下,取了一件素青常服,“穿官服反倒像押人入伍。今日先去杏林巷,见陈伯安。”
---
陈家医庐藏在西坊深处,门前两株老槐树遮住半边屋檐。李骁到时,童子正扫落叶,抬头见来人布衣简装,只当是寻常访客,摇头道:“先生闭门谢诊,不见外客。”
“劳烦通报一声。”李骁递上一个小木匣,“就说有个后生,带了新方子,请前辈指教。”
童子迟疑接过,转身进去。片刻后,门开一线,一位须发尽白的老者立于门内,目光冷峻。
“你便是李骁?”
“晚辈正是。”李骁未进门,只在阶下列手而立,“冒昧打扰,只为问一句话——当年青牛县天花暴发,您连夜奔走九村,救活百余人,可曾因用非常之法,被人斥为逆天行事?”
老人眉峰微动,没有答话。
“那时没人问‘伤不伤天和’,只问‘能不能救命’。”李骁打开木匣,取出一页薄纸,“这是改良的抗毒银翘散配方,用空间灵植提纯药性,已在三地试用,疫病致死率降了七成。若您愿牵头验证此方,朝廷愿拨药田百亩,设‘疫症研堂’,三年内不涉政令,一切由您定夺。”
陈伯安盯着那张药方,许久才伸手接过。他逐行细看,指节因用力微微泛白。“此方……不用古法君臣佐使,反倒以毒攻毒?”
“但它救人。”李骁直视他双眼,“我母亲常说,医道不在规矩,在人心。规矩可以改,命只有一条。”
屋内沉默良久。忽听得一声轻叹。
“进来吧。”老人退开一步,“你说的研堂……当真由我主理?”
“文书今日便可拟定。”李骁跟着走入,“首席医师推举制,重大决策由诸位合议,官员不得干预诊疗。若有违背,您可当众撕令抗议。”
陈伯安坐到案前,将药方摊平,又问:“若我提出种痘可行,却要先在自愿孩童身上试半年?”
“准。”
“若我说女子也可学外科割治之术?”
“不但准,我还请我妹李瑶亲自编教材。”
老人终于抬眼,嘴角微不可察地松了一下。“你倒是准备周全。”
“不是周全。”李骁坐下,“是知道像您这样的医者,最怕的不是辛苦,而是被人拿刀架在脖子上行医。”
当日下午,陈伯安在回执上签下名字,并推荐另外两位老医。消息传回政事堂,赵德当场起草特聘文书,连夜送印。
---
三日后,太医院偏殿聚齐三十七位医师。有年轻力壮者,也有白发苍苍者。李骁立于堂前,身后挂着一幅大图,上面标着近年瘟疫爆发点,红点密布豫南、江左一带。
苏婉随后而至,未穿朝服,只着一身素色长裙。她走到图前,指着一处村落标记:“去年冬,这里四十名孩童染疫身亡。尸首堆在村口,无人敢近。若当时有一位懂种痘之法的医者在,至少能活一半。”
几位老医低头不语。
“我们不强求各位立刻认同新政。”苏婉声音平稳,“也不逼任何人改变祖传医术。只希望诸位能给后来人一条新路——让他们不必再看着孩子一个个死去,却束手无策。”
赵德上前宣读最终条款:医队隶属民部医政司,但设学术自治机制;所有重大医事决策须经首席医师联席会议通过;官员若擅自干涉诊疗,可越级上报中枢问责;每位成员享免税田产、子弟优录、年度考评晋升通道。
堂下有人低声议论。
一位老医拄杖起身:“若我们答应加入,真的能自己定课题、选弟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