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透进军械坊的窗棂,铁砧上的锤声已响了一夜。李震跨过门槛,袖口沾着昨夜未散的寒气,手里拎着一块边缘裂开的铜牌。他没看那牌子一眼,径直走到第一排新弩前,伸手拨了拨扳机簧片。
五具弩机中,有三具回弹角度一致,两具略滞。他蹲下身,手指沿簧片弧度滑过,停在一处微小的锻接缝上。
“这批钢料,是西山铁坊送来的?”他问。
身后站着的工匠头领上前半步,“回大人,是上等高碳钢,按您前日定的标号送的。”
李震点头,从怀中取出一张薄纸,铺在案上。纸上画着分段组件图,每部分标有数字编号。他指着其中一处,“簧片必须单独编号锻造,三号位统一淬火温度,误差不得超过半寸。今日起,所有部件先过检,再组装。”
工匠头领皱眉,“可这么一来,工时要翻一倍。”
“宁可慢,不能错。”李震收起图纸,“三百具弩,不是用来摆的。战场上,一根簧片崩了,就是一条命。”
话音未落,李瑶从外头快步进来,靴底带进些碎铁屑。她看了眼案上的图纸,没说话,只将一卷文书放在李震手边,“铁坊已接到调度令,优先供料。今日午前,第二批钢条就能运到。”
李震翻开文书,确认无误后合上,“让李骁来一趟。”
不到半刻钟,李骁披甲而至,肩甲还沾着演武场的尘土。他扫了一圈新弩,目光落在试射靶区,“都装好了?”
“三百具,昨夜收工前齐了。”李震递给他一具,“试试。”
李骁接过弩,先查机括,再看箭槽,动作熟练。他装上一支重箭,抬手对准百步外的三层皮甲靶。弓弦绷紧,一声脆响,箭矢破空而出,直贯靶心。箭头从背面透出寸许,尾羽犹在震颤。
围观的工匠一片静默。
李骁不语,又连射两箭,皆中同一位置。他放下弩,转向一名老匠人,“刚才你说连发慢?”
老匠人迟疑点头。
“那就看看怎么不慢。”李骁挥手,“三排列阵,轮射准备!”
五十名兵卒迅速列成三列,第一排齐射后立即后退装箭,第二排上前补位,第三排待命。节奏由慢渐快,三轮过后,箭雨如潮,连续不断。靶架在密集射击下开始倾斜,皮甲层层撕裂,木架崩出裂痕。
最后一轮射罢,全场无人出声。
老匠人低头看着自己粗糙的手掌,喃喃道:“这要是成军……州府那些兵,怕是连冲锋都冲不到跟前。”
李骁收弩入匣,“不是怕,是根本不用冲。”
李震站在一旁,没再说话。他拿起一具报废的弩机,拆开机匣,取出那片有问题的簧片,放进随身布袋。这时李瑶又走过来,声音压得很低,“王焕动了。”
李震抬眼。
“他联合十二名官员,联名上书,弹劾你‘私造军械,图谋不轨’,奏折已经发往洛阳。”
李骁猛地转身,“谁给他的胆子?”
“不是胆子。”李震冷笑,“是逼到墙角了。他通楚南的事被我们放了风,藩王那边肯定起了疑。他现在不先动手,就得等别人收拾他。”
李瑶补充:“消息是暗部截到的快马传信,用的是官驿通道,盖了州府印。弹劾名单里,有六个是藩王旧部。”
“所以他以为,借藩王的手压我,还能立功。”李震把报废的簧片在掌心掂了掂,“可他忘了,我造不造弩,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知不知道谁手里有弩。”
李骁皱眉,“那现在怎么办?总不能把军械坊拆了?”
“不拆。”李震转身走向库房,“反而要让更多人看见。”
他从库房拎出三具报废弩机,又让兵卒搬来试射后的残甲,皮甲上密密麻麻全是箭孔,最外层几乎碎裂。他命人将这些东西打包,封上木箱,附上文书。
“写清楚:李氏私兵所用器械,皆依朝廷军制改良,结构公开,愿接受兵曹查验。另附三具报废机件,供技术参详。”
李瑶看着那封文书,忽然明白过来,“你是要把‘私造’变成‘公开’?”
“对。”李震点头,“他们要拿军械做文章,我们就把文章摊开写。让所有人都看看,什么叫‘谋反’的兵器——连报废的都敢送过去,还怕什么审查?”
李骁咧嘴一笑,“这招狠。要是兵曹不敢收,那就是心虚;要是敢查,查来查去都是合规的,反倒坐实我们清白。”
“不止清白。”李震盯着那几口箱子,“是要让他们知道,我们不怕查。怕的是他们自己。”
李瑶立刻动笔重拟文书,措辞严谨,条目清晰,注明每具弩的编号、材质、出产地,连工匠姓名都列了上去。她写完后递给李震过目,李震只看了一眼,便点头,“发出去。”
箱子封好,由亲兵押送,直奔州府兵曹。
李震回到坊中,继续巡查生产线。新一批簧片正在淬火,炉火映得人脸通红。他站在炉边,看工匠将钢条逐一编号,按序入炉。温度、时间、冷却速度,皆有专人记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