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光在北方天际一闪即灭,李骁收回目光,声音低沉:“加快装车。”
车队启程后三日,宁远堡西工坊外已排起长队。铁料运抵当日,李瑶便命人清点吨位,笔尖在纸上划出清脆声响。她合上账册,对身旁工匠道:“这批矿石,够造十万农具。”工匠皱眉:“若用老炉,三月也锻不完。”李瑶未答,转身走入工坊,手中图纸摊开,正是“水力引药锻炉”设计图。
李震 arriving 工坊时,见女儿正与工匠争论水轮转速。他未打断,只立于门侧静听。片刻后,李瑶察觉父亲到来,递上图纸:“火药作引,水力鼓风,熔铁可提速五倍。但需先试炉,以防炸膛。”李震点头:“准你试一次,用废铁。”
苏婉已在炉前等候。她手中托盘盛着三包火药,分别标有“硝七硫一碳二”“硝六硫二碳二”“硝八硫一碳一”。她逐一查验,又命人取来石灰石碎块,填入炉底作缓冲层。炉壁加厚三寸,侧壁开泄压孔,铁管引出墙外。一切就绪,她对李瑶道:“先小剂量点火,看火势稳不稳。”
第一次试熔,火药引燃后火势忽明忽暗。李瑶盯着水轮,发现水流过缓,风箱推力不足。她立即命人调整水闸,增大流速。第二次点火,火药爆燃瞬间,炉心温度骤升,铁块熔作赤流,顺着槽道流入犁铧模具。苏婉伸手探向炉口,热浪扑面,却未觉异常。她取出银针插入铁水,片刻后抽出,针身光亮如新。
“铁质纯净。”她低声说。
李震走上前,从模具中取出半凝的犁铧,指腹摩挲刃口。边缘锐利,无砂眼,无裂纹。他抬头:“可量产?”李瑶道:“若火药供应不断,日出三百具不成问题。”
消息传开,百姓起初不信。有老农蹲在工坊外,望着那冒着黑烟的锻炉摇头:“火药是杀人用的,炼出的铁能耕田?怕是犁没翻地,先炸了人。”乡绅亦在市井散布言语:“李家以邪火炼器,不敬天地,必遭天谴。”
李震未辩,只命李瑶择百具精钢曲辕犁,在城西设“示范田”。消息传出,百姓观望者众。
春耕当日,田埂上挤满人。李骁披甲未解,亲自牵牛下田。他手中犁头通体乌黑,刃口泛青光。牛绳一紧,犁锋入土,深翻三尺,泥浪翻涌如浪。一犁过去,地垄笔直,土块松软。围观者屏息,只见他调转牛头,再犁一回,速度不减。半个时辰,已耕完两亩。
有老农颤步上前,伸手摸那犁底,指尖触到一道刻痕——“宁远工造,天启三年”。他忽然蹲下,捧起一抔土,嗅了嗅,又用指甲掐了掐,喃喃道:“这土……松得像筛过的灰。”
李骁收犁立定,额上见汗:“旧犁日耕七亩,此犁可耕十五亩以上。”
人群静了片刻,忽有老者跪地叩首:“若此犁早来三年,我妻儿不至于饿死沟中!”话音未落,已有数人落泪。
当夜,工坊外火把通明。流民携家带口聚在门口,求购新犁。李震登台,未言农具之利,只道:“铁矿已夺,然铁在山中,不如在田里。今设‘以工代赈’,凡愿入坊者,日发粮一斗、钱三十文,学锻铁、制火药,皆可。”
五百人当场报名。
工坊随即扩产。火药房昼夜开工,硝石从空间取出,硫磺自南荒采来,木炭由流民砍伐。锻炉三班轮转,水轮昼夜不息。李瑶亲自监工,每炉铁出,必取样查验。苏婉则率医馆弟子驻守工坊,以防火药伤人。凡操作者,皆戴厚麻手套,面覆湿巾。
半月后,第一批千具精钢犁正式发放。百姓敲锣打鼓,抬犁入户。孩童跟在车后奔跑,唱起新编的谣曲:“李家公,神火工,一炮炸出铁山红,犁头闪亮如月弓。”
李震立于城楼,见车队缓缓出城,每辆板车上都绑着十具犁头,铁刃在阳光下泛出冷光。赵德立于身侧,低声道:“乡绅已闭口,再无人言‘邪火不祥’。”李震未应,只望着远处田野。已有农夫驾牛试犁,一犁下去,土浪翻起,如刀切豆腐。
李瑶快步登楼,手中捧着一册新账:“今日出犁一千二百具,火药消耗占库存一成。若维持此速,三月内可覆全境。”她顿了顿,“但硝石补给需加快,空间存量只剩七百斤。”
李震道:“命王芳支脉,全力培育硝石草。另调五百人专事采硝,按工计酬。”
李瑶应诺欲退,忽又止步:“父亲,锻炉效率仍有提升余地。我观火药引爆后,热能仅用三成,其余散于空中。若能集热再用……”
“你想造连环炉?”
“正是。一炉余热,可助二炉升温。若成,熔铁速可再提三成。”
李震沉吟片刻:“准你试。但需先算清火药配比,不得有半点差池。”
李瑶领命而去。
数日后,新炉试造。李瑶亲自主持,将两座锻炉并列,以铁管连通炉膛。第一炉引爆后,热气通过管道涌入第二炉,炉心温度迅速攀升。火药减量三成,铁水依旧流畅。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