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正月初一(辛丑日),汉哀帝下诏书,让将军和俸禄中二千石的官员各自举荐一名精通兵法的人。就在这天,哀帝顺势封孔乡侯傅晏为大司马、卫将军,阳安侯丁明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同一天,发生了日食现象。哀帝赶紧下诏,让公卿大夫们大胆说出朝政的过失,还要求每人举荐一名贤良方正且能直言进谏的人,同时宣布大赦天下。
丞相王嘉上书密奏说:“孝元皇帝在位时,兢兢业业守护着汉朝江山,为人温和谦恭,没有太多私欲,当时国库存款多达四十万万钱。元帝有次去上林苑,后宫的冯贵人陪着。突然,圈里的猛兽受惊窜出,冯贵人毫不犹豫冲上去挡住猛兽。元帝赞赏她的大义,只赏了五万钱。对于后宫受宠的女子,即便要赏赐,也嘱咐她们不要大肆谢恩。这是为了显示公平,不偏袒,因为元帝深知,一旦失去民心,后果严重,所以在赏赐方面一直很节俭。那时候,外戚里家财过千万的都很少,所以少府、水衡两个部门掌管的钱非常充裕。哪怕碰上初元、永光年间的灾荒,加上西羌叛乱,对外要供应军队,对内要赈济灾民,国家始终没到危急的地步,全靠国库家底厚。
“孝成皇帝时,不少谏臣直言皇帝总偷偷溜出宫的危害,还有过分宠爱女色、沉迷酒色会损害德行、缩短寿命,这些话言辞恳切,可成帝从不生气抱怨。像宠臣淳于长、张放、史育,史育多次被贬,家里财产不到千万;张放被驱逐回封国;淳于长更是被打死在狱中。成帝没因为私人喜好损害国家大义,所以虽然民间有些非议,但朝廷还算安稳,并把江山传给了陛下。
“陛下在封国的时候,喜欢读《诗经》《尚书》,生活节俭。被征召进京时,沿途百姓都称赞陛下的品德,这也是天下百姓愿意拥护您的原因。陛下刚即位时,换掉华丽帷帐,撤去锦绣装饰,就连皇帝坐席也只用粗糙的丝绸镶边。按理说,共皇的陵寝和宗庙早就该修建,但陛下体恤百姓,担心费用太高,就暂时搁置,直到现在才开始动工。可驸马都尉董贤呢,在上林苑给自己修建官署,还大建豪华宅第,大门朝着皇宫北阙,引御用水渠的水浇灌自家园林。修建的时候,皇帝专门派使者监督,赏赐给施工的官吏士卒的财物,比修建宗庙时还多。董贤母亲生病,长安的官厨专门给准备祭祀用品,连路上路过的人都能分到饮食。给董贤制作器具,做好了要先给皇帝看,皇帝觉得好,还会特意赏赐工匠。就算是供奉给宗庙、太后和皇后的东西,也没这么讲究。董贤家有宾客往来、婚丧嫁娶,或者亲属相见,各个官府都来帮忙送礼,连他家的奴仆都能得到十万钱赏赐。皇帝派使者去市场为董贤采买物品,商家们吓得不轻,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大臣们也都惶恐不安。陛下之前下诏把皇家苑囿废除,结果却赐给董贤两千多顷土地,公平分田的制度从此被破坏。董贤如此奢侈僭越、肆意妄为,搅乱了阴阳秩序,导致灾异频繁发生,百姓们都在传谣言,拿着草杆相互惊吓,这一切乱象,上天都看在眼里,可陛下却没能制止。陛下向来仁爱聪慧、做事谨慎,如今却招来这么多非议。孔子说:‘国家有危险却不扶持,要崩塌了也不匡救,那还要辅佐的人干什么!’我有幸担任丞相,内心悲痛,只恨无法让陛下明白我的一片忠心。如果我的死能对国家有益,我绝不吝惜性命。希望陛下谨慎对待自己的偏爱,仔细审视那些大家都质疑的事!从前的宠臣邓通、韩嫣,因为骄横显贵而没有节制,贪图享乐没有限度,小人控制不住**,最终犯罪,既扰乱国家又丢了性命,连应得的福禄都没能享受到,这就是人们说的‘爱他反而害了他’!陛下应该多借鉴历史教训,节制对董贤的宠爱,这样才能保全他的性命。”汉哀帝因此渐渐对王嘉不满。
前凉州刺史杜邺以贤良方正的身份回答皇帝的策问,他说:“我听说,阳尊阴卑,这是天道。所以男子哪怕身份低微,在自家也是‘阳’;女子哪怕地位尊贵,在国家层面也是‘阴’。因此,礼制明确规定女子要遵从‘三从’之义,就算有像文母那样的德行,也得依附于儿子。以前,郑庄公顺着母亲姜氏的意愿,最后导致弟弟叔段篡国;周襄王被惠后逼迫,落得流亡郑国的下场。汉朝建立后,吕太后偏袒家族,差点让国家覆灭。我看陛下生活节俭、严格要求自己,想和天下人一起开创新局面,可吉祥的征兆还没出现,却发生了日食、地震。按照《春秋》的说法,灾异是上天用现象来传递信息。日食,说明阳气被阴气侵犯。‘坤’代表大地、土壤和母亲,以安静为美德;而地震,就是阴气不安分的表现。这些征兆非常明显,我怎敢不实话实说!从前曾子问孔子关于听从父母命令的道理,孔子说:‘这是什么话!’孔子赞赏闵子骞遵守礼法,不盲目顺从父母,做事合乎情理,所以挑不出毛病。现在,外戚家的兄弟,不管贤能与否,都在宫中侍奉,占据重要职位,有的掌管军事守卫,有的率领军队驻扎,陛下把宠爱都集中在一家,这种显贵程度,自古以来都很少见!甚至同时设置两个大司马、将军的职位,当年周朝的皇甫氏再显赫,鲁国的三桓再权势滔天,鲁国为此专门增设三军,也比不上现在的情况!拜官那天,正好发生日食,而且不早不晚,偏偏在关键时刻出现,这说明陛下过于谦逊,没有主见,听从的旨意太多,别人说什么就听什么,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罪恶的人不被惩罚,没有功劳的人却都能得到官爵。这种情况慢慢发展积累,问题就出在这里,上天是想以此警醒陛下。从前诗人讽刺、《春秋》批评的,就是这类现象,恐怕问题就出在这儿,而不是其他地方。后人看前人的错误,会愤怒指责;可轮到自己做事,却不引以为戒,还觉得自己做得对,这就是失策的地方。希望陛下更加诚心诚意,回想即位之初的志向,凡事参考古代的做法,让民心安定,这样百姓就会欢喜,上天和众神也会收起怒气,吉祥福禄,怎么会不降临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