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三年的十月初,长安城里的秋风带着几分凉意,却吹不散工地上的火热氛围。随着李逸一声令下,长安下水道改良工程正式启动,这座百万人口的都城,迎来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基础设施改造。
为确保工程高效推进,李逸将长安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片区,每个片区由一名经验丰富的工部官员担任总负责人,配备五百名工匠与一千二百名流民,分片区同步施工。开工前,李逸还特意召开了动员大会,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对着两千名工匠与五千名流民高声说道:“诸位乡亲,此次下水道改良工程,关乎长安百万百姓的生活。大家手中的每一块砖、每一袋水泥,都承载着百姓的期盼。我希望大家能尽心尽力,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打造出一条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民生渠’!”
工匠与流民们纷纷响应,掌声与欢呼声在工地上回荡。他们中,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一辈子都在与砖石打交道,渴望能参与这样一项惠及百姓的大工程;有的是流离失所的流民,能得到一份管吃管住、还有工钱的工作,甚至在工程结束后能获得安置房,对他们来说,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东市片区的施工现场,是四个片区中规模最大的 —— 这里商铺密集、人口众多,原有下水道早已堵塞不堪,常年污水横流。开工第一天,工匠们便手持铁锹、锄头,开始在街道两侧开挖沟槽。沟槽宽五尺、深六尺,需要挖到地下的硬土层,才能确保管道铺设后不会沉降。流民们则负责运送工具与材料,他们推着独轮车,将青砖、水泥与砂石源源不断地送到工地,虽然汗水浸湿了衣裳,却没有人叫苦叫累。
改良后的下水道,设计极为讲究。管道采用青砖砌成,内径三尺,呈 “V” 字形 —— 底部狭窄,两侧倾斜,这样的设计既能加快污水流动速度,又能避免杂物沉积堵塞;主干道沿着街道两侧铺设,与街道平行,支线则从主干道延伸出来,连接到每坊的公共厕所、大型商户与居民区,最后所有管道汇总到一条总渠,沿着城墙外侧延伸,最终将污水引入城外的渭河,彻底避免污水在城内淤积。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李逸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到四个片区的工地巡查。这日清晨,他先来到东市片区的施工现场。此时,工匠们正将一块块青砖小心翼翼地放入沟槽,用李逸改良的水泥勾缝 —— 这种水泥由石灰、黏土与少量砂石混合而成,凝固后硬度极高,远超传统的糯米灰浆。
李逸走到沟槽边,蹲下身,伸出手敲了敲刚砌好的青砖,清脆的声响在空气中回荡。他抬头看向工匠头目,问道:“王师傅,这砖的质量如何?能承受住街道的压力吗?要知道,东市每天有大量马车通行,若是管道不牢固,日后很容易出现坍塌。”
王师傅是工部有名的老工匠,手艺精湛,此次负责东市片区的管道砌筑。他连忙走到李逸身边,恭敬地回答:“李大人放心,这些青砖都是按您的要求烧制的 —— 选用的是秦岭深处的黏土,烧制时火候控制在千度以上,烧制时间比普通砖多两个时辰。您看,” 他拿起一块未使用的青砖,用锤子轻轻敲打,青砖不仅没有破碎,反而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样的青砖,硬度比普通砖高两倍,就算是载重的马车在上面行驶,也绝对不会压坏管道。”
李逸接过青砖,用手掂量了一下,又仔细查看了砖的表面 —— 砖面平整光滑,没有任何裂痕与杂质。他满意地点点头,又指着沟槽底部的坡度,叮嘱道:“管道的坡度一定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来,每百丈下降一寸,不能多也不能少。坡度太大,污水流速过快,容易冲刷管道内壁;坡度太小,污水流动缓慢,时间长了就会淤积堵塞。你们一定要用水平仪反复测量,确保每一段管道的坡度都精准无误,不能有半点马虎。”
“是!” 王师傅立刻应道,“我们每天都会派专人用水平仪测量坡度,每砌筑十丈管道,就测量一次,确保不会出现偏差。”
李逸又沿着沟槽走了一段,查看了水泥的搅拌情况。负责搅拌水泥的流民们,正按照 “石灰三分、黏土五分、砂石二分” 的比例,将材料倒入大木桶中,再加入适量的水,用木槌反复搅拌,直到水泥变得均匀细腻。“搅拌水泥时,水量一定要控制好。” 李逸对负责搅拌的流民头目说,“水多了,水泥凝固后硬度不够;水少了,水泥容易开裂。你们要多尝试,找到最合适的水量,确保每一批水泥的质量都达标。”
流民头目连忙点头:“李大人放心,我们已经摸索出经验了,保证每一批水泥都符合要求。”
在李逸的严格把控下,四个片区的工程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西市片区的工匠们创新了管道连接方式 —— 在两根管道的接口处,用特制的铁箍固定,再用水泥密封,有效防止了接口处漏水;南市片区的流民们则自发组成了 “互助队”,年轻力壮的流民负责开挖沟槽、搬运砖石,年老体弱的流民则负责清洗工具、准备茶水,大家互帮互助,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北市片区的工部官员则制定了 “每日巡查制度”,每天收工后,都会带领工匠头目检查当天的工程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工程不会留下任何隐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